《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湖南汝城:加快矿业经济转型步伐

——浅析汝城县当前矿业经济发展现状
2010年09月07日 13:13 8425 来源: 资源再生杂志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业处于社会产业链最前端,具有广泛传递功能和辐射效应的基础性产业。“十一五”以来,汝城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正向有序化、规范化方向持续推进,政府一系列调控措施初步发挥效能,矿业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矿业经济呈现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后劲充沛,发展潜力充分释放的良好局面。


  汝城县矿业经济发展现状
  矿业长期以来是汝城县的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持续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县矿业已逐步形成了“采矿—选矿—加工”的生产格局,矿业经济已成为该县三大经济支柱之一,已成为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加工集散地。采选业生产结构以采掘为主、选矿次之,主要产品为初级矿产品。县域成矿地质条件好,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43种,有资源储量的矿种有17种,占郴州市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矿种的36.95%,主要包括煤、铁、钨、锡、钼、铋、铅、锌、铜、银、稀土金属、铀、萤石、钾长石、石灰岩、地热和矿泉水。其中,铁矿资源储量居郴州市第一位,钨矿资源储量居郴州市第四位。地热资源驰名省内外,位于热水镇的热水圩地热田是我国水温最高、流量最大的天然热泉,含有多种有益元素,对人体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该县大型矿床3个,为铀、铁、稀土矿。中型矿床1个,为钨矿。小型矿床79个,其中煤矿1个,钨矿7个,铅锌矿2个,钾长石矿6个,石灰岩38个,地热1个,萤石矿2个,砖瓦用粘土矿18个,河道砂石4个。


  汝城县矿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汝城县矿业经济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从矿业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逐步解决:
  一、矿山生产规模过小,布局亟待调整。全县持证矿山企业中,只有汝城钨矿1家为中型矿山,其余均为小型矿山。占全县矿山总数90%以上的集体、个体矿山,生产规模小,资金投入能力不足,生产工艺落后。矿产品加工业少,规模以上企业不足10家,初级加工产品占全部矿产品的90%以上,缺乏精深加工企业的带动。铜矿、钨矿、铁矿、铅锌矿虽有一定的采选、冶炼能力,但仍以销售原矿及低级产品为主;稀土矿、重晶石、萤石等在开发利用中亦存在着类似的情况。矿山企业的空间分布散乱,缺乏规划和统一布局,尚有少数矿山企业分布在省级、市级自然保护区内。
  二、矿业生产技术滞后,资源浪费严重。该县矿业经济经多年的发展,包括采选、矿产品加工在内的矿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但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以单一矿种的利用为主,不少矿山采主矿,弃共(伴)生矿,尾矿缺乏合理的处理措施,资源的综合利用、优势矿产的深加工水平和资源二次利用水平总体不高,造成资源的浪费。全县有色金属矿床中90%以上含有多种共(伴)生有用矿物和元素,综合回收利用的经济价值明显,但由于目前综合利用技术水平限制,综合利用难度大。该县是一个钨矿采选加工多年的县,现有钨矿加工企业10多家,目前,除茶山脚钨矿生产工艺比较精细外,其他的一些钨矿企业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加工分离技术为主,产品基本上属于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小。铁矿企业,以开采加工铁精粉为主,赤铁矿全部以原矿形式外销。
  三、矿业企业发展不快,体制不够完善。管理工作大都是由企业所有者自己兼任,懂生产、善管理、会经营的企业家和生产技术人员少;企业主规范内部管理的意识不强。由于管理者缺乏专门的专业化训练,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式表现为简单化和集权化,造成企业管理粗放,成本居高不下。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