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未来中国经济走向:三大不确定性或改变宏观经济政策

2010年09月01日 8:52 6755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眼下投资下降是否会超越稳定经济的承受底线、出口增长是否会出现“滞后性”的突然下滑、能否管理好通胀及稳定通胀预期,这三大不确定性正困扰着未来中国经济走向,因为这三大不确定性都可能改变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
  目前,尽管市场一致预期下半年经济增长将面临一定幅度下调,但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会据此适度调整,仍然要看投资下降、出口增长回落及通胀风险上升等三大因素是否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上述三大不确定性正困扰着未来中国经济走向。
  从目前来看,市场对中国未来投资增长继续下降的担忧,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增长的持续下降,因为各区域经济规划等因素足可对冲由房地产调控对固定资产投资下降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影响。
  确实,当前制造业增长显著放缓,从今年以来工业生产增加值回落幅度较快中略见一斑。其中,今年1-2月份、3月份、4月份、5月份、6月份和7月份分别同比增长20.7%、18.1%、17.8%、16.5%、13.7%和13.4%。另外,PMI中制造业生产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和新订单指数等指标的变化,均显示制造业生产总体呈现回落、收缩之势,且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已经显现。
  从影响我国制造业增长显著放缓的诸多因素分析,经济刺激的政策效应已近尾声、加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主动性调控力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制造业增长放缓。尽管目前工业生产增加值增速的回落幅度有所收敛,但问题是制造业增长放缓是否会引起投资增长的回落幅度继续扩大,如果投资增长回落幅度超过我们可以承受的临界点,并可能带动就业增长放缓,那就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将面临调整压力。所以,制造业增长放缓引起投资增长回落,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
  除了担忧投资下降的不确定性外,出口增长是否会出现“滞后性”的突然下滑,也是影响当前中国经济及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一个不确定性因素。
  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这两组数据的不一致上。一方面,从今年以来我国的出口增长情况分析,出口形势大大超出市场预期。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中国的出口同比增长分别为21.0%、45.7%、24.3%、30.5%、48.5%、43.9%和38.1%;另一方面,最近4个月以来我国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出现了回落,今年4-7月份同比增长分别为54.5%、53.8%、51.7%和51.2%,这预示着未来我国的出口增长将可能回调。
  也就是说,下半年我国的出口很难再保持这么高的增长率。这一判断还得到了下半年国际经济形势趋于复杂化的有力支持,如近期美国经济数据欠佳、德国出口增长强劲等因素。这表明,今年第三、第四季度我国的出口增长将面临较大压力,出口增速很可能出现显著下降。
  不过,从目前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幅度继续收窄观察,尽管市场一致预期下半年我国的出口增速肯定会有所回落,但问题是下半年出口增速回落是否会出现“滞后性”的突然下滑,因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会促使宏观经济政策的适度调整,并可能影响未来经济增长。所以,下半年出口增长是否会出现突发性下滑,也成为影响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
  另外,随着近期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快上涨,影响物价上涨的新因素引发了市场对未来中国通胀预期的温和上升。由于通胀预期有可能会变成现实,这势必会导致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的适应性调整,对未来经济增长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事实上,今年5-7月份的PPI同比增长分别为7.1%、6.4%和4.8%,5-7月份的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同比增长分别为58.9%、51.3%和50.4%,PPI和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都呈现持续回落态势,表明物价上涨压力已大大减缓。但由于7月份CPI同比增长3.3%(略超市场预期),特别是自然灾害频发及投机炒作引发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已经成为新的涨价因素,提高了市场的通胀预期,特别是市场预期下半年物价还将再现上涨的可能性。而且,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的通胀压力,又属于输入性通胀压力,这又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所以,眼下的通胀预期具有突发性特点,皆因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因而能否采取政策措施遏制农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对缓解通胀预期至关重要。所以,能否管理好通胀,稳定通胀预期,也增加了未来中国经济及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lee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