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能源及气候项目首席顾问沈岱波
随着中国“十一五”(2006年-2010年)规划减排大限的临近,能耗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能源及气候项目首席顾问沈岱波(Deborah Seligsohn)认为中国的节能减排政策非常有效,单位能耗还会有很大下降。她建议中国在政策调控的基础上,也需要考虑采用一些市场手段,比如实行碳税,或者建立一些碳交易市场。
沈岱波主要从事有关中国和国际气候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中国,她参与了多项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以及国内高校、企业的减排项目,并参与制定碳排放的测量标准。目前,她关注的领域主要包括中国的排放问题、低碳技术以及中美关系。沈岱波此前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环保科技卫生参赞。
世界资源研究所总部设立于美国华盛顿,成立于1982年,是独立的环境议题智囊机构,定期发布《世界资源现况报告(World Resources)》。
能耗上升与金融危机有关
记者:此前,国际能源署(IEA)称中国的能耗总量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国,但中国国家能源局和国家统计局都做了否认。根据你所掌握的情况,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能源需求上升得那么快?
沈岱波:中国的能耗大幅上升主要是在2000年到2005年,那个时期重工业增长迅速,交通发展很快,机动车保有量也上升很快。但现在中国的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呈下降趋势。虽然在今年单位能耗下降前,也经历了一个上升阶段,但如果以五年的时间跨度看,中国的单位能耗还会有很大下降。中国计划“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也许现在还没达到,但是我想肯定成绩斐然。
对于中国而言,前段时间单位GDP能耗有所上升与金融危机有关。全球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不只是中国,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经济的发展上。如果想促进经济发展,投资基础建设是见效最快的。基础建设投资会拉动钢铁、水泥等产业的发展,这势必在短时间内提高单位GDP能耗。
但实际上,短期内能耗的增加有助于在未来降低单位GDP能耗,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高速铁路。虽然现在为了建设高铁,消耗了很多的能源,使用了很多的钢铁、水泥,但铁路系统更加高速便捷后,未来会有更多出行的中国人选择铁路交通,从而减少对搭乘飞机和汽车等高耗能出行方式的依赖,对全球而言将减少大量的碳排放。
节能减排不是“运动”
记者:你如何评价中国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而采用的一些方法,比如关闭一些高能耗产业,下达一些硬性指标,有媒体称之为“运动式”的工作方式。
沈岱波: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运动式”的工作方式,“运动”一般都是疾风骤雨式的,而中国政府在降低能耗方面有长期决心。虽然现在各行业都因此受到很大的压力,但是中国一直在向低碳发展的方向努力。
一些政策实际上是非常有效的,比如“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编注:国务院国资委于2006年4月启动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千家企业是指涵盖钢铁、有色金属等9个行业在内的998家高耗能企业)。该项目有很多很具体的规定,告诉企业怎么管理他们能源的应用,需要怎样的能源管理人员,如何界定高能耗设备的指标,这些规定很有效。我想中国可以将这些成功经验推广到名单外的其他企业,实际上从去年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高能耗的企业淘汰问题。最近的政策不是把整个工厂淘汰,而是将比较浪费能源的设备淘汰。这是一个可以长期实行的政策。
责任编辑:lee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