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消息 留给央企重组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按照国资委的计划,到年底要实现央企重组整合至100家。如今时间已经过半,不管是“恋爱”已久,还是“待字闺中”,有25家企业要在剩下4个月时间内完成“闪婚”。
这其中,科技型央企是最核心的一块。从重组数量上看,这类央企数量多, 包括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与此同时,这些央企又是科技创新优势突出的领域,与目前培育新兴产业有着紧密关系。科技型央企整合已经箭在弦上。
产业集团争抢“金钥匙”
说起科技型央企,要追溯到1990年末,他们由当时一些国家部委隶属的科研院所改制而来。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在原冶金部、机械部、纺织部、化工部等部属的242家中,有29家已改制的技术开发类院所被定性为生产经营型的科技型央企,正式按照市场化运作。经历了几轮央企重组,目前还剩下10家左右规模较大的科技型央企。
“科研院所花钱的地方少,现金储蓄比较丰富,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科研院所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直致力于科研院所改制研究的天强顾问管理公司总经理祝波善认为,这正是各大央企集团争抢科研院所的主要原因。
这些年,科研院所进入产业集团的重组并不少见。譬如,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并入中国材料工业科工集团公司、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并入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中国建材研究院并入中国建材集团、长沙矿冶研究院和鲁中冶金矿业集团公司并入中国五矿集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并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并入中国中化集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被纳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并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并入中国通用技术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并入国药集团。
科研院所与产业集团的重组效果良好,是这一重组模式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表示:“这些院所进入产业集团后,有的发展成为企业的中央研究院,有的成为企业技术中心,还有的成为工程(设计)公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
以钢研科技集团为例,它成立于2006年12月,由原钢铁研究总院联合原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共同组建。2009年,钢研集团的非晶带材万吨级项目实现产业化运作,在冶金类央企中独树一帜。
实际上,早在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启动了“自主创新”的治国之策。在这种大背景下,国资委积极推进央属科研院所并入产业集团。
国资委将科研院所并入产业集团是央企重组整合的一个重要思路和措施,也是国资委率先推进“自主创新”国策的一个重要举动,符合《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
国务院在《科技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八大目标,其中第八个目标就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有关专家表示,科研院所进入产业集团,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利于产研一体化发展。
责任编辑:lee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