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消息 近来,针对个别地方出现的国有企业兼并收购民营企业等现象,“国进民退”的议论又有所抬头。
“国进民退”是否真的存在?记者近日就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请有关专家从工业、国内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三个方面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总体上并不存在所谓“国进民退”的现象。
工业统计表明“国进民退”总体上并不存在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主要工业经济指标来看,近几年,国有经济的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单位数量、总产值、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从业人数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分别为10.1%、33.3%、48.1%、44%和27.2%;到2009年,上述主要经济指标的比重分别为4.7%、26.7%、43.7%、26.9%和20.4%,分别下降了5.4、6.6、4.4、17.1和6.8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则相应提高。其中,私营经济的单位数量、总产值、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从业人数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45.6%、19%、12.4%、14.3%和24.5%,分别提高到2009年的58.9%、29.6%、18.5%、28%和33.7%。
从今年上半年的最新数据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生产增长17.7%,而非国有企业增长18.0%,私营企业增长20.8%。非国有经济发展快于国有经济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专家认为,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领域中,非国有经济尤其是私营经济的发展明显快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非国有经济在贸易业领域占绝对优势
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我国贸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活动主体发生了明显变化,国有经济不再居市场活动主体地位,而以私营、个体为代表的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市场活动的主导。从统计数据上看,无论是企业单位数、销售额还是资产总计,国有控股企业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非国有企业比重不断提高,而且已经占到绝对多数。
从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看,非国有经济在贸易业领域占绝对优势。2008年,在全国140.3万个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5.3万个,占3.8%,其销售额和资产总计分别占32.9%和29.6%。也就是说,非国有控股企业的个数、销售额和资产总计分别占96.2%、67.1%和70.4%;其中,私人控股企业三个指标分别占80.8%、45.7%和44.2%。在全国14.5万个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1.2万,占8.1%,其营业额和资产总计分别占16.6%和28.1%。也就是说,非国有控股企业的个数、营业额和资产总计分别占91.9%、83.4%和71.9%;其中,私人控股企业的这三个指标分别占72.9%、52.9%和41.6%。
2009年,非国有经济在贸易业领域占绝对优势的态势没有改变,限额以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继续下降。在统计的9.5万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1.1万个,占11.8%,比2008年下降0.5百分点;销售额和资产总计分别占40.3%和39.9%,比2008年下降0.4和1个百分点。在统计的3.5万家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0.5万个,占13.6%,比2008年下降0.1个百分点;营业额和资产总计分别占17.8%和29.5%,比2008年下降1.2和2.1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说明,2009年在贸易业领域仍然没有出现“国进民退”。如果考虑个体户的话,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还将提高。
责任编辑:hoping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