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新能源现垄断:央企蜂拥而至 民资被迫出逃

2010年08月02日 8:41 5104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传统能源领域“寡头垄断”的格局,正在向新能源领域蔓延。如无意外,“国家队”或将再次包揽光伏特许权投资的全部名额。
  8月10日,我国第二批光伏发电招标将正式开标,招标总额将达到280兆瓦,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这对国内光伏企业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然而,目前报名参加竞标的企业多是五大电力集团等央企巨头,民营企业则是寥寥无几。
  如无意外,“国家队”或将再次包揽光伏特许权投资的全部名额。

  央企凶猛
  6月末,国家发改委发布“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公告,计划在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和新疆进行13个项目共计280兆瓦的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招标。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会长鲍云樵对记者表示,第二批招标规模创了新高,对企业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去年开展的敦煌10兆瓦项目招标工作,是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启动的前奏。即将开标的280兆瓦光伏电站招标,则意味着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大规模启动。
  然而,对于民企来说,本轮光伏招标只是“看上去很美”。
  日前,本轮特许权项目已“开闸”。但目前报名参加此次竞标的企业多是央企。除了以华能及大唐为主的五大电力集团外,还包括国投电力(600886)、国华电力、华润电力、中广核“四小龙”,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大电网公司,以及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等。
  有分析指出,电网公司搅局、央企强势压价,面对“价低者得”的游戏规则,民资除了黯然退出别无他路。“国家队”或将再次包揽光伏特许权投资的全部名额。
  此种情况并非“头一遭”。在去年第一轮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敦煌10兆瓦光伏电站的开标会上,虽然有50家企业买走标书,但第二轮进入商务标的13家企业均为国有企业,如华能、中广核等。
  角逐不只在光电市场。据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介绍,中国的风电下游基本上是五大发电集团,加上中广核、神华、中节能八大国企为投资主体,“约占风电下游总投资金额的76%”。其他投资来自于地方国企,比如电网公司的“三产多经”企业,民营仅占微小份额。

  民资被迫出逃
  新能源盛宴开席,央企巨头蜂拥而入,新能源格局或将重构。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已觉察到,由于大型央企具有无可争议的资金优势和政策优势,他们已经成为新能源领域里的“主角”。而过去在新能源领域掀起首轮高潮的民企,则处境堪忧。
  “目前国内新能源建设多采取招投标形式,国家要求一定的国企比例。即使是平等招标,资金雄厚、可以承受短期亏损的国企也是占尽上风。”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指出。
  给民营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的,首先是来自国企登场后的“恶战”。
  2009年3月,中国首个采取特许经营权的太阳能电站敦煌太阳能电站项目开标,价格竞标成为国企之间的价格赛。最低价格不及平均价格的一半,同样是国企之间开出的价格,最低者也只有最高者的1/3。面对财大气粗的国企,民企在竞标中毫无优势。只得向上游出逃。
  姜谦指出,民企拥有的只是设备成本优势和先进技术。作为“配角”,为央企提供设备与技术管理。此前国内多次招标中也不乏国企与民企合作的例子。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对记者表示,目前在新能源板块,国企、民企可以分工合作。在设备、科研、生产等方面民营企业的比重不小,比如光伏产业的多晶硅和薄膜。但在建立电厂、发电上网等中间环节方面则由国有企业完成。
  不过,已有分析者提醒,在中国国内新能源需求上升的同时,从很多其他领域的情形对照来看,高歌猛进的“国家队”进入上游将是迟早的事。

责任编辑:仁可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