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消息 近一周的舆论聚光灯下,无论是区域经济动态,还是资本市场板块,被照亮的都是“中国西部”。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图谱上,2010年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成渝、新疆、内蒙等相继出台区域规划,“多点开花”格局也确实演绎出了“东西平衡”的版本。
而除了围绕是否成为“缩小版刺激计划”的争论外,受到学术机构追捧的“经济区”提法又牵出了另一个问题:全面隆起的“经济区”如何告别纸上谈兵?核心辐射、分工互补、互惠共赢这些理论冲动能否摆脱实践阻力——或许成了政策落地后的一大悬念。
规划思路:划地为圈
记者注意到,除了“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外,下一阶段的西部开发区域规划中还将呼包银经济区、兰西格经济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和陕甘宁经济区作为新培育的经济增长带。这就意味着,仅西北地区而言就将密集涌现5个经济区之多,还不包括宁夏沿黄等省域经济的增长点。
据悉,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由全国工商联提交的《关于建立“兰西银经济区”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提案》还提出,将甘肃、青海、宁夏三省联合,突出农牧业、矿产和绿色能源等优势。那么,这种“划地为圈”的区域联动思路对于以采掘和原料工业为主体、产业链条较短、结构较单一的西部地区究竟是否适宜?
“核心辐射、分工互补这些概念在现在西部一些经济区构建中可能还用不上。 ”针对上述疑问,华东师范大学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曾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比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清晰的依托流域经济为基础的构建思路,西部经济区主要为了弱弱联手。“西部搞经济区与东部有差别,西部首先考虑的是太小的城市不能激发出增长潜力的问题,所以将主要城市串联起来,对外形成招商引资的合力。 ”
责任编辑:lee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