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致全国各地记者的一封信

2010年07月06日 16:31 7292 来源: 资源再生杂志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中国有色金属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原寅平


  1985年7月1日,在改革开放的骀荡春风中,一张全新的报纸,裹着油墨的清香呱呱坠地,中国老一辈革命家陈云亲自题写刊头——这就是中国有色金属报。从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战线有了自己的喉舌;从此,中国报业史上多了一个充满金属质感的音符。
  伴着岁月的跫音,踏着柳梢的蝉唱,又一个火红的七月姗姗来临。弹指之间,四分之一世纪如流光飞逝,中国有色金属报迎来了创刊25周年的华诞。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作为中国有色金属报的现任社长兼总编辑,我,以一个老报人的名义,代表中国有色金属报,对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生产第一线的记者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翻开那一本本沉厚的报纸合订本,发黄的纸页中透出历史的沧桑。一张张老照片,叙说着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一篇篇老新闻,回荡着一阵阵岁月斑斓的回音。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画卷,在这里无声地波澜壮阔;中国有色人的博大情怀,在这里尽情的渲染张扬。是你们,中国有色金属报一代代的记者们,从黝黑的矿井和火红的熔炉边,捡起这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以翰墨为经,用激情作引,串起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史的黄钟大吕;是你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演绎了中国有色金属报的盛世华章。
  为此,我要对你们真诚的说一声:谢谢!
  历史的烟云轻轻飘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危机的警钟刺激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更多的信息需求,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呼唤着新的办报模式。为顺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中国有色金属报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周三八版的扩容,三大周刊的创办,中国有色网的建设,一个全新的大传媒架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在这新的时代,是你们,奋斗在有色金属行业生产第一线的记者们,用自己的双眼延伸了报纸的视野,开拓着一个个新的领域;是你们,用自己采写的一篇篇报道丰满了报纸的血肉,托起了中国有色金属报发展的基石。
  为此,我还是只能对你们说一声:谢谢!
  新闻,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行业;记者,更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在有色报25年的发展历程中,正是靠着一代代的记者燃烧自己的激情,挥洒自己的青春,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才有了有色报的不断发展,才有了有色报今天的成就。我相信,历史不会忘记你们,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会记住你们。
  25年,是一段历史的终结,25年,也是另一个征程的起点。成功与失败,成就和辉煌,都已尘封在历史的画卷中。今后,还有更多的25年,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好在,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有担当的民族,我们有色报的记者队伍,也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队伍。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在有色金属行业这块肥沃的土壤里,中国有色金属报一定能够茁壮成长,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责任编辑:刘征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