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消息 中国旺盛的原材料需求和铁矿石谈判屡屡受挫的现实,激发中国企业纷纷开展海外矿产资源投资。不过,在12日上海泽为咨询主办的“亚洲矿业投资开发峰会”上,与会的企业界代表呼吁,国内企业“走出去”买矿时应“抱团出击”而非“单打独斗”,以避免无序竞争的出现。
在澳洲和非洲皆有矿山投资的大型央企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副总经理刘国平表示,在矿业投资的火热区域如西澳皮尔巴拉地区,同一个铁矿项目,往往被好几个中国公司考察并报价,这无疑会增加最终接盘者的收购成本。并且,在大家紧盯项目本身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与之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销售网络,“这样就造成很多新兴矿山在开发后迟迟不能达产,从而导致目前铁矿石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 刘国平称。
刘国平认为,要打破这种局面,一是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及时协调,二是企业本身要认识到“抱团出击”的好处。“比如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在基础设施管理、销售渠道方面独具优势,如与其他企业联手,将大大缩短新兴矿山的达产周期,”刘国平称。
早在2007年时,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就牵头组织中钢集团、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和鞍钢集团等五家央企,竞标西澳尤冈地区的铁路和港口建设项目,以帮助该区域的矿石更快地运出去。虽然竞标最终未能成功,却为中资公司的集体合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与中非基金(系国务院批准的首支专注于对非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共同出资2.84亿美元收购刚果(金)铜钴矿项目的紫金矿业副董事长蓝福生也肯定了合作的重要性。“像刚果的这个项目,最初是中非基金发现并推荐给我们的。中非基金需要财务回报,而紫金矿业拥有成熟的矿山运营经验,类似此类的合作,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蓝福生说。(完)
责任编辑:静观世界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