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专家建议将储能产业纳入国家新能源发展规划

2009年05月27日 8:54 5293 来源: 东方早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5月27日讯 昨天,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国际储能技术、产业化应用与投资大会上,多位与会专家建议将储能产业纳入国家新能源发展规划。但国家能源局方面未就此做出明确表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对记者表示,“储能不仅仅是技术手段,而且应该上升到产业层面,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他指出,储能产业目前正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没有国家专门的政策支持将难以发展。“国家应该明确发展储能产业的战略意义,实施有利于储能发展的政策。”
  他建议,“目前我国在税收和财政方面对新能源制定了很多政策,储能应该享受同等待遇。”
  储能技术,主要是指电能的储存。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介绍,规模储能技术可广泛用于电动车、电动船、后备电源、分布式电源、电网的“削峰填谷”等方面。
  杨裕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我国优先发展纯电动车,“纯电动车不用油。1000万辆轿车用电,每天代替10万吨汽油。如果包括公交车、出租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一年可节油上亿吨。”
  但杨裕生也提醒,规模储能技术及其产业不是一个立即就能赚钱的行业,需要政府的优惠政策。建议政府将规模储能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列为“十二五”规划的重大专项,重点扶植。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工研究所所长来小康昨天建议,要充分发挥储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对新能源的鼓励政策应延伸到储能环节。
  张永伟则认为,目前国内储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资金和技术问题,而是缺少市场的问题。很多企业在国外很有市场,但国内却没有实践机会。他呼吁,在国家的示范项目中要支持自主创新的储能技术。“在电动汽车的示范推广中,政府鼓励试点城市应用电动汽车并推动其发展,但地方政府推出的汽车及其采用的电池、控制系统很多不是国产,而是国外技术,是个'空壳子’的本土品牌电动汽车。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示范推广的结果很可能是国家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却为国外技术买单,国内企业则被边缘化。这将是很尴尬的问题,需要做提前的政策研究。”
  来小康也表示,“储能技术的发展约以10年为周期,周期长就要求超前于需求开展研究,并加大科研投入。”

责任编辑:四笔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