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消息 近日有消息称:继中铝、五矿之后,有国内镍业第一股之称的吉恩镍业[19.70 5.40%]也开始挺进其海外扩张的步伐,并已通过其澳州子公司斥资2704.93万元人民币,成功并购澳大利亚一家矿业企业。至此,有人预测:国内企业的这一系列海外并购举措有可能是中国企业引领全球并购市场走出低谷的信号。
中国企业能否引领全球并购市场走出低谷,笔者不敢妄加判断。但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笔者在为中国企业国际地位日益突显而感自豪之余,也希望这些参与海外并购的中国企业能够多准备些“键胃消食片”,以备消化不良时之用,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对于笔者的提醒,您也许一头雾水:企业海外并购行为,与“消食片”何干?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自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海外企业因融资困难,致使国际并购市场进入寒冬;但与之相反,中国企业由于“不差钱”,其海外并购活动却进行得如火如荼,其领域涉及到汽车、纺织、钢铁、装备制造业等行业,甚至连房地产行业也加入此列。
于是关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消息,便频频见诸于报端。对于这一系列中国企业的“大手笔”,媒体更喜欢用的醒目标语便是“抄底”。而“抄底”一词,使笔者首先联想到的是:平日里商家对其商品进行“挥泪大甩卖”后,所引来消费者“疯狂大抢购”的行为。消费者不管需不需要,先买进来再说。
我们生活中常说:“便宜吃穷人”。同理,我们的企业并购行为也是如此。便宜的东西谁都想要,特别是在国外一些优质企业因金融危机不得不“挥泪甩卖”的时候,确实令国内企业心动不已。但我们在考虑价格因素的同时,也应该考虑是否真有必要并购国外这些企业,更应该考虑在“吞并”国外企业之后,是否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将其“消化”。否则由于“消化不良”影响了并购企业自身的经营,也是得不偿失。毕竟联想、上汽等名企的海外并购曾为我们提供过前车之鉴。
那么,国内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应该常备哪种类型的“消食片”呢?笔者认为:此药首先应具备“健胃”功能。能够对欲海外并购的企业起到“养胃”之效。比如我国的汽车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就应提高其收购前的综合调研能力及谈判过程中的议价能力,抓准对方急于出售的心理,获得其核心技术,真正提高国内汽车企业的技术层次。其次,此药还应具备“消食”功能。通过提高国内企业剥离不良资产、兼容企业文化、妥善安排并购企业员工等方面的能力,确保对并购企业“吃得进”,还要“消化得了”。最后,此药还应具备“促消化”的功能。通过加强国内企业海外渠道拓展、海外本土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能力,促进海外被兼并企业能够平稳度过“排异期”。
当然,再好的“药”也比不过自身良好的“身体”。因此,国内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应多从自身条件出发,量力而行。综合考虑包括自身发展战略、商业模式、主营业务、市场定位、融资渠道等条件在内的各方面因素。若自身条件欠佳的情况下,放弃海外并购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责任编辑:lz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