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2月15日电消息,希腊巨额赤字已经将欧元区拖入危机中,美国的财政政策没准哪天也会让美国失去AAA评级。
中国的问题则不同:保守的支出政策让中国政府饱受诟病。批评人士称,这有损中国长期生产力发展,并加重全球经济失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一直呼吁中国增加社会支出,削弱国民的储蓄需求,进而刺激消费。近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直截了当地发出类似呼声。
“鉴于当前财政刺激计划将撤出,中国应避免重现预算盈馀,这很重要,” 经合组织本月发表的报告称。该组织称2007年时中国政府盈馀超过GDP的5%,因中国税收收入强劲,且支出政策相对严苛。
“中国的公共财政状况非常强健,足以支撑政府持续高水平支出。”
中国可能已迅速加大养老金和医疗方面的支出,但做得还远远不够。经合组织说:“应该特别加大教育方面的公共支出,这既能提升生产力,又能减少不平等。”
虽然中国推出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但政府去年赤字只相当于GDP的2.2%,低于设定的3%目标。
热点话题
过去十年,中国国民储蓄率大幅增长。但中国政府应为此负多大责任,各方众说纷纭。
很多经济学家曾将储蓄率增长归因于中国企业盈利增长,因借助低廉的资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中国企业在全球需求旺盛时成了大赢家。
但近期1992-2007年中国资金流动数据的修正,重新开启了围绕前述话题的争论。
美国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魏玛(Calla Wiemer)表示,2008年中国储蓄率跳升至GDP的51.4%--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和收入模式的变化,导致中国家庭储蓄大幅增长。
资金流动数据也显示,2007年政府储蓄相当于国民可支配收入的10.6%,远高于2004年时的4.5%。
“为了中国人的长期健康和福祉,政府需要大幅度提高公共支出,” 魏玛在最近一期《中国经济研究季刊》写道,“政府需要大手笔提高支出,这对经济的刺激效应可能很明显。”
责任编辑:hoping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