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2010年经济形势向好 矿产资源市场将震荡上行

2010年02月04日 8:41 5194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2月4日消息   由国土资源部调控司、开发司及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的“2009中国矿产资源及矿产品供需形势分析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来自石化、煤炭、冶金矿山等行业多位专家就未来矿产资源市场走势进行了集中研判。
  业内预测,2010年经济形势整体将好于2009年,资源性矿产品市场总体乐观,与此同时,市场的某些不确定性仍是影响其走势的重要因素。
  2009年是新世纪(002280)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地质找矿虽然取得了重要突破,但矿产市场冷暖交替与勘查开发投入不足并存,矿产资源需求经历了短暂减缓之后迅速回升,再加上世界上新兴经济体和全球经济的复苏,资源的需求重新出现了增长的势头。
  “总体上看,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复苏,对大宗矿产的需求旺盛,美元贬值和市场流动性的充裕,以及资源的稀缺性造成的供需矛盾,这三大因素决定资源价格将长期呈现震荡走高的趋势。”近日,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
  “石化行业在此次金融危机冲击下呈现V形走势,去年年初处于低谷,3月份开始回升,12月份创历史最好水平。”中国石油(601857)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在此次研讨会上表示,金融危机对我国石化行业的影响已逐步缩小。
  据冯世良介绍,去年我国石化行业实现产值总产值6.63万亿元,同比增长0.3%,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2.13%,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全年石油表观消费量4亿吨,进口石油2.04亿吨,同比增长13.9%,对外依存度达到52.6%,创历史新高。他预计,2010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利润增长8%—10%左右。无论是产量还是消费量都将迎来第二个高峰。
  去年,我国煤炭产量首次突破30亿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梁敦仕在会上透露,2009年我国煤炭行业产量同比增长12.7%,高于前十年的平均增速,全年市场呈现“前松后紧”,与此同时,我国进口煤炭1.0343亿吨,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他预计,受经济增长、高耗能等行业拉动,2010年煤炭需求还会继续增长,运输条件将得到一定改善,产量将继续增加,全年供需大体平衡,但也不排除季节性等一些因素造成市场短期供求紧张。
  结合最近一些地方出现煤荒现象,他建议有关部门加强需求侧管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继续推进煤矿资源整合,提高和实现比较合理的产业集中度。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副秘书长杨家声做了名为《2009—2010年中国铁矿资源供需形势分析》的主题演讲。据介绍,2009年我国铁矿石产量达到88017亿吨,同比增长6.8%,价格在暴跌后迎来了回暖期,铁矿企业效益有所回升,但亏损面仍达到两成。
  “去年,超量进口铁矿石对国内铁矿石生产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进口铁矿石使用率一度达到70%-80%,我国规模较小的矿山企业停产减产数量较历年严重。”他说,在价格及需求双重因素刺激下,预计2010年国内铁矿石产量增长率会高于2009年,全年产量估计将达到9.8—10亿吨,现货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价格则在乐观中保持谨慎,总体上,平均价位有望比2009年有所提高。
  另外,来自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化学(601117)矿业协会、中国建筑(601668)材料联合会以及中国黄金协会等行业协会和有关政府部门的专家也发表了对市场的看法,总体来看,各位专家对于2010年矿产资源市场形势普遍较去年乐观。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国黄金产量首次突破300吨,达到313.98吨,连续三年保持世界第一,去年黄金价格从最低谷的801.5美元一度上涨到1212.25美元/盎司,全年每盎司较2008年上涨了100.39美元。
  “目前黄金产品不存在过剩,基本是有多少卖多少。由于避险保值的市场需求,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了国内通胀预期,进一步推动了黄金价格上涨。”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张永涛呼吁国家进一步加大黄金战略资源储备,对黄金资源实行安全开发政策,适度提高外资准入条件,鼓励国内企业投资国际黄金市场。

责任编辑:hoping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