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台湾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拜访有色协会

康义会长对钟自强副执行长一行表示欢迎
2009年12月04日 16:10 9358 来源: 资源再生杂志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新闻图片2009114167421259914062359_5907.jpg

康义会长(左)与钟自强副执行长(右)亲切握手
(宋爽 摄)

  本网讯  (记者 刘征)2009年12月2日,台湾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代表团拜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康义会长在协会本部接见了钟自强副执行长一行。随行的代表团成员还有:台湾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制程研发处副处长兼任台湾镁合金协会秘书长王俊杰及项目经理侯贯智、富士康集团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协理陈弥坚及总裁特别助理孙玉麟。
  康义会长对钟自强副执行长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首先回顾了两岸三地镁合金开发工作组自2001年正式启动“镁合金开发应用及产业化”项目以来,先后成功在上海、深圳、台北等地召开的技术研讨和论坛,充分肯定了工作组其间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希望今后双方继续保持和加强两岸在人员互访、行业出版业务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会晤中,康义会长也非常高兴地为来访客人介绍大陆近些年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整体态势和状况。他介绍到,目前,行业尤其重视技术创新和研发,除企业自身之外,国内多家重点院校逐步加大了在冶金和材料等相关技术上的研究。他同时指出,有色行业在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但金融危机对行业产生的冲击也相当巨大,尤其是在铝、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但从今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整个有色金属行业恢复正常,至今年9月份基本达到危机前的水平。伴随国内经济的整体向好,预计今年国内铝产量将会与去年的1317万吨保持平衡。
  谈到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时,康义会长充满信心地表示,大陆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迅速,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这使得未来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以基本金属中的铝为例,大陆铝工业发展已达领先水平,为满足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和交通方面对高档铝材的应用将变得更加普遍,同时,大陆部分先进的铝工业技术和高端铝材产品还实现了对外出口。

新闻图片2009114168391259914119718_9470.jpg

交流现场
(宋爽 摄)


  钟自强副执行长代表台湾有色金属界同仁向康义会长及大陆同行致意并表示感谢。他非常感谢康义会长对当前大陆有色金属工业所作的介绍,使他对大陆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和现状有了更加具体和全面的了解。在交流中,钟自强副执行长表示,目前,全世界铝消费量大概在4000-5000万吨,而镁合金的消费量大概在50万吨左右,由此也可以看出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台湾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一直在积极思考,哪些材料将在未来经济中最具发展空间和机会,研究发展中心一直看好镁的发展,而世界上80%的原镁产量来自大陆,因此,大陆在镁金属发展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此次来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钟自强副执行长也表示,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密切,台湾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方面很乐意加强与两岸交流,共同促进和推动两岸三地经济的自我协调与发展。他还介绍,富士康集团除了笔记本业务方面,现在也在汽车部件加大了投入,预计未来其在镁的汽车产品方面将会成为国际领军厂商。台湾地区在金属二次加工和终端金属材料应用方面较为普遍,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钟自强副执行长还代表台湾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热情邀请康义会长,在方便的情况下对台湾地区金属行业进行考察,以寻找两岸三地在行业中更多的交流和合作契机。
  台湾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原名为金属工业发展中心,1963年由联合国特别基金会、国际劳工局以及台湾地区政府共同成立的。该中心是台湾地区金属科技研发与应用服务的机构,以协助台湾金属及其相关产业升级转型,提升国际竞争能力为宗旨,是台湾地区少数能提供系统整合全方位服务的法人研发机构;可提供加工、设备、管理、检测、培训及市场调研等服务;其在有色金属领域主要成果有精密型板复合轧延技术、镁合金保护气体装置即二氧化碳供应装置、高强度铝合金型材挤制技术等。
  随同康义会长参加此次会见的还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开发交流中心总经理金锐、副总经理史文方、协会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刘希政等。

责任编辑:nonferrous metals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