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矿”是指通过传统意义上的采选而成。分为原矿和精矿,多以硫化、氧化、碳酸的形式存在。
“次生矿”是指在冶炼过程中将“原生矿”中的有价伴生金属成分或低品位矿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细菌等各种工艺富集而成,多为氧化或海绵形式,可直接用于冶炼的中间产品。相对于“原生矿”(“生料”)次生矿也被称之为“中间物料”或“熟料”。
随着冶炼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次生矿作为宝贵的资源对国民经济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精耕细作”“吃干榨净”“循环经济”的经营理念,既将伴生矿中以前的“工业垃圾”“残渣”变废为宝,又减少了“三废”的产生和排放量,实现了节能减排、绿色GDP。
“原生矿”在采集当中常有矿难事故,大量有害药剂的使用,尾矿对空气、地下水均造成不小的污染。“次生矿”的开发利用既可大量节省矿产资源,还可减少因开采、提炼、冶金加工而产生的污染物,更有利于环保和安全生产。
但现实中许多人对次生矿仍抱有许多错误的认识和偏见,还停留在可利用的“固体废料”的模糊定性层面。
次生矿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富集而成,其有害元素相较于”原生矿”杂质低、污染小,不需前期处理就可直接用于生产。
另外,自然界许多重要的金属多以伴生为主,“铟、锗、铂、铑、钯、铋、钴、铊、镭、硒、碲、镉”等矿很少单独存在,多通过富集的方式成为次生矿才能提取和生产。中国已广泛采用的阶梯式原料供给模式,技术水平居全球前列。
我国是能源和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应充分利用我国综合回收技术上的优势,鼓励“次生矿”及再生资源的进口。由于现有的规章制度对“次生矿”的定性不清,次生矿的进口操作有很多困难。希望有关部门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就其理化性质和实际用途,视“原生矿”和“次生矿”归为同类。营造更加良好、宽松、顺畅的“次生矿”原料进口环境,帮助和支持那些利用国外资源的贸易、生产企业。
责任编辑:彭彭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