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中国CPI负增长引国际关注 外媒担心经济通缩

2009年03月11日 9:43 501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3月11日消息    美国《华尔街日报》10日称,中国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下滑使得中国经济未来前景更加不令人乐观,并加剧了人们对于通货紧缩压力的担忧。但韩国韩南大学教授郑常恩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CPI和PPI下降是正常现象,国内专家也认为,中国出现通货紧缩并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的可能性不大。

下降是“意料之中的事”
  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CPI同比下降1.6%,为连续第10个月走低。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9%,非食品价格下降1.2%。此外,2月PPI也同比下滑4.5%。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部副研究员赵萍1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月份CPI和PPI指数双双出现下滑是“意料之中的事,从去年下半年各界就已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受经济危机影响,内需和外需都在下降,在这种背景下,CPI和PPI下滑也是正常趋势”。赵萍表示,从国际市场上看,上一轮原材料价格上涨风潮已经过去,石油从每桶140多美元跌到40美元左右,粮食、有色金属等价格都在下降,这必然会带动生产成本降低。同时,世界经济总体需求不旺,原来很多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缓解。国内国际联动是导致CPI和PPI指数下滑的因素。《日本经济新闻》称,中国2月份CPI下降,主要是因为去年春季以来价格高涨的食品出现降价,而受原油等原材料价格下跌影响,工业制品也开始降价。
  韩国韩南大学教授郑常恩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CPI和PPI下降是正常的,“因为出口和消费都遇到困难,加上国际原材料价格下跌,而且去年中国物价曾大幅上涨,所以现在下降也不意外。”郑教授表示,不仅中国这样,别的国家消费也出现下降,只不过中国下降幅度更大。

不会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对2月CPI数据出现2002年首次下降,不少国外媒体仍表示担心。《华尔街日报》称,持续下滑的CPI可能会促使消费者延缓消费,期望在未来获得更低价格,北京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拉出目前低迷状态的努力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日本《时事通信》也认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供给过剩的倾向变得明显,通货紧缩的担心也由此增强。
  韩国学者郑常恩认为,中国有通货紧缩的征兆,但具体情况还要看未来几个月的发展,目前是首次出现负增长。经济好转后,物价可能将迅速上升。德国世界经济研究所专家罗德曼教授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中国还不具备通缩的条件。因为通缩必须具备信贷和货币供应量下降,及GDP负增长等条件。而中国目前市场货币供应量充裕,贷款大量增加,不存在通货不足的问题。同时,中国保持实现8%的经济增长可能性也很大”。
  赵萍强调,即使出现通货紧缩,对中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的可能性也不大。她说:“中央一些部门几个月前就已经开始探讨,当时的看法就是短期重点防通胀,长期重点防通缩。另外,政府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以及振兴十大产业规划,对原材料价格回升有一定刺激作用。现在计划刚刚落实,效果可能还不太明显,企业也才接到订单,今后效果会进一步显现。”

CPI指数未来将上扬
  对于未来CPI走势,各方人士普遍认为,由于基数效应,近几个月CPI还将维持在负值。不过德国《市场报》10日称,中国CPI、PPI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不会持续很长,而且全年CPI为正的可能性很大。这是因为CPI、PPI双降受中国春节因素影响,数据有所失真。其次,中国目前有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会成为CPI上行的推力。另外,2月份CPI下滑,也让中国连续第四个月保持正利率局面。这为中国经济的复苏打下坚实基础。罗德曼教授也认为,中国政府目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助于改善中国物价下跌的状况。而且中国央行未来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来刺激消费。
  赵萍也表示,“往年春节都在2月,而今年比较特殊,两节都挤在1月,所以2月份数据会比较难看,3月份因为没有太多节日,对需求拉动也不明显,可以说这两个月是最艰难时期。但目前这种下跌仍是惯性,不会持续太久,将很快恢复,而且也不会对中国保8的经济目标造成太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kitty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