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消息 按去年12月的经济数据,事实上,国内经济已出现了积极变化的迹象。当月,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长17.4%,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虽仅同比增长5.7%,但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发电量同比下降7.9%,降幅比上月缩小1.7个百分点。这些数字都说明,经济增长减速的趋势虽在持续,但经济在10月、11月出现的那种“硬着陆”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
如果说单月的数字还有偶然因素在内,那么比较明显的反弹迹象已在今年1月份从各方面显现。众所周知,去年9月份开始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已开始在银行信贷投放上收到成效。去年11月,新增信贷4770亿元,12月进一步增至7718亿元,而今年1月份信贷增量超过1万亿元已成定局。反映国内制造业状况的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1月份PMI指数已经连续两月反弹,这说明对国内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制造业已经触底反弹。在汽车行业,今年1月国内乘用车销量有些出人意料地出现环比增长0.5%的情况,这与仍处于跳水状态的海外汽车市场形成鲜明对比。房地产市场也已出现回暖迹象,这在主要城市的二手房市场体现的尤为明显,如1月份北京二手房市场在成交量上已连续第4个月上涨。与政府大规模推出基建项目密切相关,国内钢材价格继续上涨,且涨幅有所加大,已从去年12月份以来连续第9周上涨,甚至国内市场有色金属的价格近期也出现了反弹。此外,与中国进口能源、原材料力度密切相关的、象征干散货运输景气程度的波罗的海干货指数(BDI)重上千点:去年10月以来,BDI一直在千点以下徘徊,并在12月5日以663点创下22年新低,而从今年1月底开始,代表国际干散货市场景气度的BDI开始逐渐回升并突破千点,4日更是飙升15%,达到1316点,创下1985年以来的最大涨幅。
诸多经济领域的状况向我们表明,中国经济已止住了去年四季度出现的经济“硬着陆”状态,经济开始平稳,甚至有了些许回暖迹象。不过,为什么在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仍然为就业状况迅速恶化、经济陷入衰退而不断挣扎之时,中国经济却能出现复苏迹象了呢?在我们看来,除去中央政府4万亿的基建投资和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强力刺激效果,微观企业的存货调整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去年9月份之后,国际市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和遭受重创的实体经济,开始让企业感觉到“看不清楚经济形势”;而国际国内媒体对悲观信息的狂轰乱炸,更是让企业经营信心降至“冰点”。在这种无法确知经济下滑有多深的时候,企业家明智的策略是缩减生产、暂停投资,也就是大幅减少了原材料的购入,而仅以库存的原材料和产成品来维持生产和销售,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企业“去库存化”。而在经济底部已现、信心有所恢复、库存无法再继续支持生产和销售的时候,“去库存化”即告一段落。此时,企业须加大购买原材料并增加生产,这也就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经济反弹现象。近日,野村证券所做的相关调研也证实了我们的解释。野村在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对60个城市的500家中国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0%受访企业的库存(包括原材料和产成品)都已削减至仅相当于1-2个月的使用量或销售量,这一水平低于企业提出的正常库存水平,即3-4个月。可见,目前企业补充库存的压力是很大的。
责任编辑:刘征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