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矿业面孔(一): 一个矿老板的“闯关东”“走西口”

2009年02月06日 8:54 14256 来源: 南方新闻网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新闻图片200916847401233881260140_6746.jpg
灌阳矿帮独步有色金属业的独门武器是祖传的寻矿密技


  2月6日消息      唐维龙和矿山打了30年的交道,他自诩是“同胞三翰林”之一的唐景崧后代。在电视剧《台湾·1895》热播之后,剧中人物灌阳籍的唐景崧就成了灌阳县唐姓百姓的骄傲。
  他并没有遗传到翰林的文化基因,而是从1980年代开始,就以打矿洞起家,此后30年间,他先搞矿石贸易、办冶炼厂再到开矿,其戏剧性经历就是灌阳矿帮发展史的缩影。

闯云南
  穿着夹克、牛仔裤的唐维龙皮肤黝黑,岁月的印迹早已划过了他的额头。这个矿老板说在灌阳找矿的人群中没有人像他这样坎坷的。
  在那个唯家庭成分论的年代,高中毕业的唐没有自己的位置——参军不成、考学难行。生活逼迫这个年仅18岁的孩子随着老矿工师傅开始找矿。
  背着炸药,带着米、菜,唐维龙爬上了大山,在大山之间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表皮裸露矿石的矿山还要好一些,然而一旦遇上打矿洞,这个小孩就要去装炸药,最恐怖的是处理哑炮,这随时都可能让他死在大山里。
  现在谈起这些,唐大手一挥,表示丝毫不惧怕。他更愿意和记者回忆这种艰辛所带来的成果。
  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打到富矿,这意味着他们一个月将会有几百元的收入,可以抵得上一家几口人的收入。“当时师傅都是和我们一起平分。”
  正是这种将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的日子锻炼了唐维龙一双火眼。日后他闯遍中国所有矿产地正是依靠当时磨炼出的本领。
  1980年代中期,唐维龙开始在同学父亲的支持下远赴云南收矿。同学的父亲出资金,唐负责保证质量,利润对半分。
  3个20岁的毛头小子提着八万元登上了上海到昆明的火车,10元一张的纸币整整装了一麻袋。颠簸36个小时之后,他们终于到了昆明。接下来改乘汽车到云南云龙县漕涧镇。当时的漕涧镇没有几间瓦房。
  磨破嘴皮,凭着自己识别矿石的经验,唐维龙和他的伙伴们收到了8吨锡矿。他们押着相当于身家性命的8吨货,越过不断迸发的泥石流区域,跋涉2200公里的路程,在车上睡了八天八夜之后,终于返回灌阳。
  经过手工选矿,将品位提高到65点之后,这一车锡矿纯赚5万元。谈及这些,这个经历大风大浪的矿老板眼中不时闪现着泪花。
  收矿一干就是10年。唐告诉记者自己几乎走遍了云南所有锡矿产地。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征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