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杂志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5544/T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673-7776。邮发代号:80-126
首页 重点新闻
重点新闻

有色行业振兴规划 出口政策优惠电价难纳入

2009年02月05日 9:9 5675 来源: 资源再生杂志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2月5日消息     从参与起草有色金属行业振兴方案的权威人士处了解到,有色金属行业所提出的9项建议中,有关出口政策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已经不大,而电价优惠政策也将仅仅局限于地方,国家出手向有色企业提供电力优惠或进一步推广直购电的可能性亦微乎其微。

振兴规划承载重点投资计划
  从发改委内部人士处了解到,目前除已经出台的振兴规划,其他几个行业的规划均未经发改委讨论,而所有振兴规划讨论稿均需经由发改委讨论通过后再送至各相关委办局征求意见,修改后才有可能递交国务院审议。
  这意味着纺织、装备振兴规划出台后,下周三(2月11日)可能不会再有新的振兴规划出台。但剩余其他行业的振兴规划将在两会前全面出炉。
  另据了解,目前对外界公布的振兴规划仅仅是一个框架性内容,实际上各行业的振兴规划背后都附有未来3年内的重点扶持项目及扶持方案,也就是说,一整套规划后面承载着是国家下一步的行业重点投资计划。

深加工项目成有色重点
  在经历了调整出口政策、收储之后,外界期待尚未出台的有色金属振兴规划能够为步履维艰的有色金属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由于属于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国家再出手调整出口政策已经不太可能了。”该参与起草有色行业振兴方案的权威人士进一步表示,即便是出口政策再作调整,由于国外需求疲软,对有色金属行业渡过难关的帮助也并不大。此前,铜管、铝板材的出口退税率曾于去年年末小幅上调,随后商务部又宣布从今年2月1日起开始恢复部分铜精矿、镍精矿、钴精矿的加工贸易。
  至于对电解铝企业影响较大的优惠电价(以直购电或其他形式进行)扶持政策此次则很难被纳入振兴规划。据了解,优惠电价的扶持政策无需上报发改委审批,而是由工信部和电监会进行沟通协商调整。但由于缺乏优惠电价的下调空间基准,使得这一有利于下游用电企业的扶持方案的推广将十分艰难。据悉,除目前已经实施优惠电价或推广直购电的省区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方案的可行性极小。
  另据权威人士透露,有色行业的重点项目将集中于结构调整,着力发展深加工项目将成为此次振兴规划的重头。

信息产业瞄准技术升级
  作为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信息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海外市场需求下滑导致的营收下降,而拟定中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将主要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并促进国内消费市场。
  行业协会有关人士透露,振兴规划中提出六大工程,涉及集成电路、平板制造、TD、数字电视、计算机及下一代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服务。其中,对信息产业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继续原有鼓励政策实施期限,免除软件企业营业税;鼓励新型显示器发展,优惠政策扩大到PDP、OLED等,实行免进口关税及增值税;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进程,将自主品牌骨干彩电、新型显示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范畴。在扩大内需方面,推进3G、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形成6000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实施政府国产软件替代计划。
  同时,信息产业一些大型项目也将提前启动。工信部副部长娄勤俭明确表示,电子信息产业振兴方案并不是替代“十一五”规划,而是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的形势对相关方案进行调整,根据目前的环境,“十一五”规划的一些项目要提前进行。

炼油、化肥有望获益于石化振兴
  石化产业振兴规划由于该行业下属子行业的种类众多、情况复杂,影响到规划出台的进度。参与方案制定的人士指出,炼油、化肥、农药、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化工品制造将有望从中获益。
  炼油产业在2007年和2008年经历了为时1年多的严重亏损,去年四季度虽然重新成为“暴利”行业,但终端市场的“憋库”问题又降低了炼厂的开工率。
  这样的波动给国内炼油产业发展造成极大伤害,一些期内投产的项目被迫推迟投产,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更成为一种“奢侈”。业内人士指出,基于炼油行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结合去年底发改委表示将保持炼油合理的利润,此次石化产业振兴规划中,炼油行业重点项目的规划和政策扶持,值得期待。
  而化工行业中大批涉及出口退税、出口关税的子行业,在去年成为政策“调控”的重点,尿素等行业的出口关税一度高达150%。“要政策”也是协会不断呼吁的重点,相关农用化工也有望从中获益。
 

责任编辑:刘征

版权协议

作者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将同时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另投他刊,否则将视为同意收录。作者向本刊来稿视为同意将文章的复制权、翻译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刊登该文后,将一次性支付作者稿酬。本刊自己或授权第三方再以其他方式出版该文,不再支付作者稿酬。

投稿论文时作者需保证:作者所投送的论文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作品,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其他与著作权有关的侵权问题;若发生一稿多投、侵权、泄密等问题,一切由作者负责。

联系我们
《资源再生》杂志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12号
邮编:100038
电话:010-63941425
传真:010-63941425
邮箱:resource_m@163.com
《资源再生》同时承接广告业务,欢迎各有关单位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