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储初显弊端 商品后市将何去何从?

2008年12月31日 10:10 411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收储初显弊端 商品后市将何去何从?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今年11月份以来,市场上国储收购有色金属的传言不绝于耳,近日国储局终于付诸行动,于12月25日签订了收购协议,以12300元/吨的价格向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几家铝厂收购第一批30万吨铝锭,其中中铝15万吨,其他各家1.5至2万吨不等。预计未来数月将陆续收购100至200万吨。另外,国储以每吨11000元的价格向株冶集团收购锌锭5至6万吨,之后的收购规模约在30万吨。
  国家物资储备是国家的战略后备力量,是保障国家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国家物资储备局肩负着为收储物资保值增值和调节市场供需平衡的责任。在本轮金融危机导致商品价格大幅回落后,国储乘低价陆续吸收部分储备正逢其时,此举也对吸收国内过剩产量,维持冶炼企业正常运作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但是,政策上良好的初衷,在市场上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是否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一点值得商榷。就在国储收储前后,出现了一些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奇怪现象:
  其一:在国储局签订12300元/吨收购铝锭的当天,现货市场铝价在11600元/吨,而在此前半个月的时间里,铝价一直维持在10700元/吨附近。按照签订收购协议当天的价差计算,30万吨铝锭收购成本高出市场价2.1亿元。此外,在国内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库存达到180万吨,国际铝库存增至225万吨的同时,12月15日四川阿坝铝厂正式恢复生产,一期11万吨电解铝生产线恢复运转,12月25日宁夏青铜峡铝厂新建电解铝生产项目上线,新增电解铝产能27万吨。
  其二:当国储局以每吨11000元的价格向株冶集团收购锌时,国内现货市场锌锭价格为9700元/吨,国储局5万吨锌收购成本高出市场价6500万元。而国外媒体报道,有企业接到株冶集团大量采购锌铅等的询盘,以当前的LME价格点价进口锌锭的成本只有9000多元/吨。
  当然,导致以上现象的根源,不能完全归咎于国储局收储之举。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国储局此次收储行动,缺乏市场化运作的基础,在短期内增加了内需稳定了市场,但在中长期可能会加剧行业供需矛盾的激化,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首先,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本次国储收储行动,在本质上是国家对部分国企的直接补贴。在本轮经济下滑的过程中,我国在总供给中存在着重工业供给刚性的问题,由于重工业有大量的资产专用型投资和较高的设备维持成本,这些行业并不能根据外需的变化而进行灵活的调整。由于本轮经济增长主要以重工业投资为核心,因此,后期中国重工业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将异常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通过行业洗牌,淘汰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完成行业升级换代的进化过程,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家未经市场有效选择,定向补贴部分企业,只能短暂延缓这些国有企业在行业洗牌压力下面临的阵痛,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升级,企业战略转型、过剩产能淘汰的核心问题。
  同时,在市场经济体系下,高于市场价收购的价格政策,会引发社会新资源的流入,从而激励行业产能扩张,导致过剩与扩大再生产并存(如:青铜峡铝厂及阿坝铝厂)、过剩与进口并存(如:株冶集团)的矛盾局面。增加国内市场供给加剧了供需矛盾,使更多的国内企业在未来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环境。而进口行为则推高了国际市场价格,使国内宝贵资源外流,损害国家利益。
  高价收储的另一个弊端在于,人为扭曲了市场价格。在微观层面上,使企业无法获得真实价格信息,难以对后续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充分评估,影响企业通过价格对市场发展做出正确判断,影响企业战略转型。在宏观层面上,则影响了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且与国家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业政策相背离。
  其次,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本次国储局收购价格大大高于市场公开价,人为提高了收购成本。中国的国家储备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支出,收购成本的提高,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浪费了社会资源,损害了国家和全体公民的利益。
  另外,定向收购的方式在收储对象和收储量分配的公正、公平和效率上,无法加以有效的管理、控制和监督,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立。
 如果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市场化操作方式,将从三个层面上提高国家收储政策效率:第一,有利于强化支出管理和预算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下,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通过招标竞价的方式,才能实现优胜劣汰,有效的进行企业筛选,节约财政资金,提高收储产品质量;第三,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将使收储实体与供应厂家之间的“合谋”型博弈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弈,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供应厂家和采购实体是最大利益共享者,而国家和全体公民是最大损失者的问题。
  总体而言,非市场化运作的收储方式,不利于企业战略转型、不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不利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的实施,损害了国家和全体公民的利益。必须使用公开招标、投标的市场化操作方式,才能使国家收储具备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而公开竞争则是提高国家收储效率、完善国家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基石。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