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盐滤饼的流转——中州铝业排盐系统里的“小节点,大文章”

2025年11月24日 10:19 7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作者:

阳光透过厂房高窗,在排盐板框设备上投下一道清晰的斜影。中州铝业公司排盐系统分解区域内,一名年轻员工正蹲在设备旁,专注地观察滤饼下料的速度和混合状态。他叫李伟,是拜耳法氧化铝生产系统的一名新手操作工,也是中州铝业排盐系统升级以来,最早参与新流程作业的一员。

湿润的滤饼缓缓滑落,灰黄交错、微微泛光,它们是系统里排出的盐,也是流程中被“请出”的杂质。但在中州铝业,这些盐不是“废物”,而是一段智慧链条的起点。这些滤饼去往哪里,速度快不快、混合匀不匀、管道堵不堵,都直接决定着生产系统的运行是否顺畅。

就是从这一块块小小的滤饼开始,中州铝业掀开了一场深入系统内部的微调革新。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也没有高调启动的仪式,一切都是静水深流,一步步从细节做起,做成了一篇“大文章”。

从拜耳到烧结

盐的去向有讲究

“你别看这玩意儿不起眼,其实里面是咱拜耳法系统的‘负担’。”分解区域的老师傅一边指着排下来的盐滤饼,一边对李伟解释。

拜耳法是目前工业生产氧化铝最主要的方法,占全球产量的95%以上,其核心优点为:流程简单、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好、技术成熟。但系统也有“脾气”——在溶出、分解等环节中,会逐渐积累碳酸钠副产物,俗称“碳碱”。时间一长,这些东西越积越多,影响工艺平衡,必须及时“清出去”。

很多企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会专门设置一个“苛化”环节,通过化学反应把碳碱分离出来。但中州铝业根据自身特有优势另辟蹊径:采用烧结—拜耳串联工艺,让烧结系统充当“接纳者”角色,把拜耳法排出的碳碱盐通过输送链送入烧结系统,再加工、再利用。

“你可以理解为:拜耳系统排出来的‘多余盐’,正好是烧结系统需要的‘加碱剂’。”调度科技术人员说:“这样一来,不但省了一个苛化环节,还实现了内部循环、资源复用。”

这条路径,从源头就决定了中州铝业的流程组织要想得更远、调得更细、改得更实。

滤饼“不听话”

系统跟着“喘”

理论听起来顺畅,现实却并不总是“对等推进”。

随着生产系统的深入推进,尤其是年初拜耳法溶出系统进行高温改造后,碳碱负荷激增,排盐频率提高,原本的排盐系统逐渐显露出吃力的一面。

问题出在哪儿?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板框设备排盐排不快、车装不满、管道老堵。”设备组负责人一语中的:“流程再好,最后还是得靠一台台设备把料拉出去。”

起初,操作工们以为是设备老化、压力不足。可调研后发现,真正的“病根”是滤饼下料过程中的混合不均:板框压出的滤饼块大、质硬,与碳母难以充分混合,进入输送管道后极易堵塞,尤其遇上湿度变化,问题更突出。

“说白了,盐排不出,碳碱出不去,整个拜耳系统就像被人堵住喉咙,喘不过气。”技术员老丁总结。

可问题怎么破?设备不能换、流程不能断、产量不能降,一切都要求“在跑中修、在用中改”。

调度现场“诸葛亮会”

从一根管改起

问题明确,方案也不能拖。很快,一场“现场诸葛亮会”在排盐系统旁开了起来——参加的不是“高层领导”,而是设备师傅、调度员、值班工、工程技术员,他们带着图纸、数据、现场实物,围着滤饼下料口反复琢磨。

“能不能让滤饼和碳母提前混好,不让它们在管道里‘互相别扭’?”这是最早提出的方向。

经过集体“诊断”,最终大家拿出了一个改造方案:在下料口加装螺旋混合器,让滤饼与碳母在进入管道前就完成充分搅拌,达到“出口即均质”的效果。

原理不复杂,但要落地并非易事——设备结构、空间布置、搅拌强度、泵体匹配都要重新核算。“不能只图快,还得保证安全、耐用、可控。”大家说。

改造后试运行,李伟现场盯守,一直跟在现场看安装、学原理。那台新装上的银灰色螺旋混合器,在试运转那一刻,轻轻发出一声低鸣,像是整个系统松了一口气。

“你看,盐跑起来了。”老丁笑着拍了拍李伟的肩膀。

10车滤饼

跑出系统“新节奏”

改造之后的第一个夜班,李伟值班。他和老丁站在板框压滤机操作平台上,看着块块滤饼经螺旋混合器混合碳分母液匀速流入滤饼槽内,中间未出现卡顿和物料堵塞的情况。他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几小时后,一组数据传来——当班卸盐10车,比改造前提升了近一倍。更让人欣喜的是,整个流程运行稳定,几乎没有出现堵管、反压等故障。

“滤饼跑得快了,盐出得顺了,整个系统才算是真正‘活起来’了。”老丁说得直白却精准。

这一次小小的设备改造,不仅提升了排盐能力,更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流程的“老大难”问题。排盐作为拜耳—烧结法之间的关键枢纽,成为两大系统稳定协同的中枢节点。

而这场变化,是从一块不起眼的盐滤饼开始的。

在小事上“做文章”

于细节中见品牌

这场围绕“排盐”而起的革新,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但它却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深度与文化质地。

它表明,中州铝业不是单纯地追求指标的“漂亮”,而是愿意沉下心,在微小处发力、在细节中打磨;不是仅靠设备升级来“买指标”,而是用人的智慧、制度的力量,真正构建起可持续的管理优势。

一块盐滤饼,从拜耳系统压出,被送往烧结系统;从板框中卸下,通过螺旋混合器搅拌均匀,进入配料流程……在这条简单的物料路径上,隐含着企业对效率的追求、对资源的敬重、对流程的掌控。

流程稳定之下

是思维方式的革新

如今,在中州铝业的操作手册中,“滤饼堵管”的问题已成过去;而在排盐操作人员的眼中,那块过去最“头疼”的盐滤饼,正悄然成为整个系统高效运行的象征。

更重要的是,这场小范围内的流程优化让团队意识到:真正的工艺优化,并不总是靠“大刀阔斧”,更多时候,是从一次观察、一次对话、一项小改动开始。

“滤饼走得顺,说明人想得远。”这是李伟写在值班记录本扉页上的一句话。他不是搞科研的,也不是写总结的,但他希望以后每个进厂的新人都知道——这厂里的每一块滤饼,每一根管道,背后都藏着前辈们的智慧和汗水。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