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锂:破解铷铯“卡脖子”困局,书写锂云母全元素利用新篇

2025年11月24日 9:16 33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图片1

2025年10月18日,全球首家千吨级高纯铷铯盐重结晶法生产项目在南昌安义县正式达产。这座全球最大的高纯铷铯盐生产基地,是江西金德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锂云母全元素绿色提取高值利用项目”的关键里程碑。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战略矿产资源领域取得了关键突破,也见证了一家中国企业从困境中寻找出路,最终“点石成金,变废为宝”的十年跋涉。

铷铯究竟是什么?它们如何牵动国家产业链安全?一场“从废料里淘出战略珍宝”的变革,藏着怎样的技术突破?让我们走进技术原创地——江西金德锂,探寻战略稀贵金属产业的突破密码。

流失的“科技黄金”

铷、铯是战略性稀贵金属,是航空航天、智慧导航、量子计算、生物医疗、新兴能源等未来产业和国防军事等安全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们伴生于锂云母、盐湖卤水等,极难获取,被誉为藏在矿物里的“科技黄金”。

然而,我国铷铯资源长期依赖进口,一旦海外断供,诸多高度依赖这些材料的高科技产业将面临核心环节中断,甚至生产停滞的巨大风险。

江西蕴藏着国内最丰富的锂云母资源。地质勘探表明,这里的锂云母中伴生着全国接近40%的铷储量及可观的铯资源。但传统“高温硫酸盐法”提锂工艺烧结温度高达800°C-1000°C,使得这些稀贵金属或因高温“夭折”,或被“锁”在硅铝酸盐废渣中,提取率极低,最终每年随数百万吨锂渣一同废弃。

这不仅是环境的负担,更是战略资源的巨大损失。

十年磨一剑: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突破

转机始于2016年。金银河集团的碳酸锂实验室内,工程师们对着锂云母分子结构图陷入沉思:“能否换个思路,不用‘高温’蛮劲,以更温和的方式把里面的‘宝贝’请出来?”

这个灵感,点燃了“低温硫酸法”的创新之火。

与传统的800-1000°C高温硫酸盐焙烧法不同,“低温硫酸法”的关键核心在于将反应温度大幅降低至280°C以下,消除了液固相间的传质阻力。该法为后续锂、铷、铯的高效溶出和选择性分离创造了必要条件。

2021年9月,该技术经两位院士牵头的专家组鉴定为“锂云母全元素清洁低成本开发的新途径,整体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年,江西金德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立而出,肩负起技术产业化的使命。

图片2

2023年,首期锂云母提取碳酸锂万吨级产线建成投产;2025年10月,二期千吨级铷铯盐产线达产。

“全封闭式生产线上,液体溶液通过管道输送,经除杂、提纯、结晶等多重工序,最终得到纯度大于99.9%的铷盐、铯盐。另外,从结晶、提纯到成品烘干工序,核心工艺与关键装备都是自研自产,兼具创新性与竞争力。”金德锂研究院刘金练介绍。

图片3

正是“独家工艺”与“定制装备”的深度融合,构成了金德锂难以复制的核心优势。标志着“锂云母全元素绿色提取高值利用项目”完成从技术到产品、再到绿色发展的完美跨越——既高效提取锂、铷、铯等战略元素,又大幅减少锂渣产生。

重塑资源利用的“中国范式”

金德锂生产车间内,经多次提纯、结晶与烘干的99.9%高纯铷铯盐,洁白细腻、静待出厂。“这些粉末的价值远超外表:铯盐每吨约150万元,铷盐更是高达400万元。”工作人员介绍道。

图片4

从锂云母到碳酸锂、铷铯盐,再到硫酸钾、硅砂等副产品,金德锂构建起“一矿多产”的全元素利用模式,即便碳酸锂价格波动,铷盐、铯盐也能稳定支撑收益,整体项目产值预计突破100亿元。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铷铯进口依赖,更开辟了行业新路径。

过去,我国60%以上锂资源依赖进口,铷铯更是遭遇“卡脖子”;如今,金德锂以江西锂云母为原料,每年可产出1万吨碳酸锂、1800吨铷盐、350吨铯盐,成功将“本土资源”转化为“战略筹码”。若该模式广泛推广,将极大降低我国战略资源对外依存度,为产业链安全加上“防护锁”。

与此同时,金德锂正改写行业规则:传统提锂企业盈亏高度依赖锂价,而金德锂凭借铷铯盐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东边不亮西边亮”;更重要的是,其从源头大幅削减锂渣,契合“双碳”目标,将环保压力转化为竞争优势。目前,金德锂已与航天、医疗等领域龙头企业展开合作,未来还将规划副产品硅砂深加工生产白炭黑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产线,持续延伸产业链。

从跟跑到领跑:中国制造的绿色跃迁

金德锂的十年,是中国制造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生动缩影。从图纸上的一行公式,到跻身全球铷铯市场的重要一极;从锂渣围城的困局,到“一矿多产、吃干榨净”的绿色循环,金德锂用实践证明:即便资源禀赋不占优,凭借技术创新同样能突破垄断,实现战略资源自主可控。

据测算,其规划的年产千吨级铷铯盐生产线,潜在年产值将突破三十亿元,彻底颠覆了锂云母行业“盈亏看锂价”的单一经济模型。这场始于江西的资源革命昭示:真正的创新不仅能点石成金,更能化包袱为翅膀。当越来越多企业敢于向产业痛点和技术盲区发起冲锋,中国战略资源自主可控的根基将愈发牢固,中国制造的航船也必将在全球竞争的惊涛骇浪中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刘京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