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排到2026年,企业还是在亏损 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怎么了?
2025年11月20日 13:23 129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王爱慧
在全球锂电产业向绿色能源加速转型的背景下,磷酸铁锂凭借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及成本优势,成为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的核心材料,我国已构建全球最完整、最具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然而,自2022年起,我国磷酸铁锂材料行业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局,出现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严重、成本与价格矛盾突出等问题。尽管今年上半年行业情况有所好转,头部企业产能满产,甚至一些企业订单排至2026年,但成本压力仍未得到根本缓解,其发展态势深刻影响着整个锂电产业链的健康走向。
11月18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主办,以“合规筑基 创新降本 共生破局”为主题的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研究研讨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召开。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探寻锂电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磷酸铁锂材料行业开启以数据为基、以创新为要、以协同为径的“反内卷”新实践。
聚焦行业痛点 凝聚发展共识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汤雁在致辞中表示,当前锂电产业增长动能强劲,今年1—9月份,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553.8亿美元,同比增长26.75%,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储能装机量同比激增60%,全行业产值有望突破3万亿元大关。磷酸铁锂材料作为核心支撑,以近74%的正极材料出货占比(其中,在今年国内储能电池领域以99.9%的占比居绝对主导地位),为交通电动化和能源绿色化转型筑牢根基。
同时,产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2024年,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逼近470万吨,同比增长约34%,实际产量仅有230余万吨,产能利用率约50%;2022年底至今年8月份,磷酸铁锂材料价格从17.3万元/吨暴跌至3.4万元/吨,跌幅达80.2%,全行业连续亏损超36个月,6家上市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67.81%。尽管今年以来,受下游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快速增长带动,磷酸铁锂材料需求大增,头部企业订单已排至2026年,产能满产,但磷酸铁锂材料成本压力仍未得到根本缓解,无序竞争叠加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合理,正不断瓦解我国来之不易的全球供应链优势。
针对行业发展痛点,汤雁发出协同行动倡议:以成本指数为“度量衡”,重建市场定价逻辑,遏制“内卷式”恶性竞争;以创新升级为“突破口”,开辟价值增长新赛道,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向“质量竞争”跨越;以供需平衡为“着力点”,构建协同发展生态,引导产能有序释放。
发布成本指数 明晰发展基准
在研讨会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磷酸铁锂材料分会秘书长周波发布《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研究》并作解读。构建起科学可靠的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指数体系,填补了行业成本对标空白。这份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委托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开展为期两个月专项调研形成的研究成果,以湖南裕能、德方纳米、万润新能、常州锂源、友山科技、丰元锂能、安达科技等7家头部企业(合计约占行业74%市场份额)今年前9个月的审计数据为核心样本,通过平均法、市场份额加权法、产能规模加权法等多维度精准测算,给出明确发展基准。
据悉,《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研究》基于今年前9个月一次烧结工艺(二次烧结成本会更高)、压实密度2.4g/cm3~2.55g/cm3(主流应用规格)的磷酸铁锂材料,选用平均法与市场份额加权法得出15714.8元/吨~16439.3元/吨(未税价格)为行业平均成本区间,并以此为基期(指数=100),为企业成本管控提供精准参照。据周波介绍,研究发现,磷酸铁锂材料成本结构呈现“主材占比最高、能耗与直接费用并重”特征,主材成本占比35%~40%(核心波动因素),耗能成本、直接费用各占约19%,其间费用占16%,辅料成本仅5%~6%,清晰勾勒成本构成脉络;行业盈利企业占比仅16.7%,远低于三元正极、负极等其他锂电核心材料,盈利压力与财务风险亟待化解。
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指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透明的价值参考,更为政府部门监管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同时,还可提升市场透明度,辅助上下游企业进行市场研判和决策,有望成为行业规范发展的“风向标”。
推动创新协同 构建产业生态
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磷酸铁锂材料分会发布的磷酸铁锂材料行业成本指数为基准,与会专家与企业领导围绕“降本增效、创新发展、协同共生”展开深度交流,碰撞出多元破局思路。
在降本路径上,通过与上游建立长期采购合作、实施集中采购降低主材成本;优化烧结流程提升能源利用率,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减少生产损耗,优化二磨二烧等关键工艺;精简管理架构,严控期间费用,部分企业期间费用占比仅11%;针对主材占比高的共性问题,可通过开展碳源、黏结剂等辅料替代研究,在保障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压缩成本。
技术创新方向上,各方聚焦前沿领域形成合力,明确重点布局高压密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无钴材料等方向,通过粒径分布优化、形貌控制、碳包覆工艺升级、烧结工艺优化,实现“性能提升与成本管控”双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压实密度作为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参数,其优化需兼顾工艺复杂度与生产成本,避免盲目追求高性能而推高成本。
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凝聚了磷酸铁锂材料行业“反内卷”、促创新、谋协同的发展共识,为磷酸铁锂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未来,磷酸铁锂材料行业将以成本指数为基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全链协同为支撑,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全球新能源转型贡献中国力量。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