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贸易”双轮驱动 全球贸易巨头嘉能可的商业模式解析

2025年11月13日 14:21 16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市场   作者:

嘉能可(Glencore)作为全球大宗商品领域的巨头,其发展历程堪称从贸易商向“矿业帝国”转型的教科书。自1974年创立以来,嘉能可通过战略性并购、资产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逐步掌控从矿产开发到全球贸易的全产业链。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嘉能可的发展历程、商业模式、盈利逻辑、财务表现等内容,揭示其如何通过“生产+贸易”双轮驱动模式在市场波动中保持韧性。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74—1999年):马克·里奇时代的大宗贸易

1974年,马克·里奇(Marc Rich)在瑞士创立马克·里奇公司,专注于石油、金属和矿产等大宗商品贸易。马克·里奇创新性地在政治敏感地区(如伊朗、南非)开展贸易,利用转口贸易模式规避制裁,迅速积累资本。

1994年,马克·里奇将公司卖给了包括现任CEO伊凡·格拉森伯格在内的管理团队,公司更名为“嘉能可”。

第二阶段(2000—2010年):从纯贸易商向“贸易+矿业”转型

从2000年开始,嘉能可大规模逆向整合,收购上游采矿业和农业生产资产。2006年,嘉能可收购全球大型铜矿——秘鲁Antamina铜矿。2009年,嘉能可拿下澳大利亚Wackersdorf锌矿。

通过一系列并购,嘉能可完成了从纯贸易商到“贸易+矿业”的转型。

第三阶段(2011—2013年):IPO与超级并购

2011年,嘉能可在伦敦和香港分别上市,市值一度超过600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最大IPO之一。

2013年,嘉能可以300亿美元收购矿业巨头Xstrata,这场“蛇吞象”式的并购使其跃升为全球第四大矿业公司,掌控从铜矿到煤炭的全产业链,员工规模从3万人迅速扩张至10万人。

第四阶段(2014年至今):业务结构调整与战略重心转移

2014—2016年,全球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结束,价格断崖式下跌,嘉能可遭遇债务危机,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如农业业务)、暂停矿山运营等自救计划渡过危机。2017年至今,嘉能可战略重心明确转向对能源转型至关重要的商品,如铜、锌、钴、镍等。

关键一跃:上市与超级并购铸就全产业链巨头

2011—2013年是嘉能可完成战略蜕变的关键阶段,其完成了从私人贸易商到全球大宗商品巨头的蜕变。在业务模式上,嘉能可通过IPO和并购Xstrata,直接控制了大量矿山资源,主要包括铜、锌、镍、煤炭,作为伴生资源的铅和钴产量也随之增加。这一举措增强了嘉能可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和定价话语权,使嘉能可从贸易商转型为“贸易+生产”的全产业链巨头。

财务表现方面,嘉能可营收规模急剧扩张,但高杠杆并购也导致公司负债规模大幅增加,为后续的财务压力埋下了伏笔。利润来源方面,嘉能可的核心利润从单一的贸易价差扩展到自有矿山的生产利润。需要注意的是,初期整合成本高昂,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部分利润,2013年,嘉能可净亏损74亿美元。在这一发展阶段,嘉能可面临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巨额债务下的整合挑战,以及对大宗商品价格周期的高度依赖。

危机应对:战略收缩与资产出售

随着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结束,多种大宗商品价格暴跌。2014—2016年,嘉能可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在这一阶段,嘉能可业务模式全面转入战略收缩,核心目标是“求生”。嘉能可通过大规模出售非核心资产(如农业业务Viterra的股份)、关停高成本矿场等措施,全力降杠杆、保现金流。

在财务表现上,嘉能可的营收和利润大幅下滑,2015年出现净亏损49.6亿美元,但成功出售资产、暂停股息、控制开支等措施使其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资产规模方面,2013年,嘉能可总资产为1549亿美元,2016年降至1246亿美元,下降19.6%,主要受资产出售和计提减值影响。负债方面,2013年,嘉能可总负债为1017.83亿美元,2016年降至808.19亿美元,下降20.6%。自有资产产值方面,2013年,嘉能可主营商品(铜、锌、铅、镍、钴、煤炭)总产值为275亿美元,2016年降至196亿美元,下降28.7%。

利润来源方面,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嘉能可贸易业务展现出较强韧性,成为重要的经营“稳定器”。在市场大幅波动的环境下,嘉能可的全球网络仍能捕捉套利机会,提供宝贵的现金流支持。

效率为王:优化资产配置

2017年以来,市场环境逐步回暖。嘉能可在经历大宗商品“过山车”行情后,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业务模式更加注重资产效率和运营优化,同时加大对未来需求旺盛金属(如铜、钴、镍)的布局。

嘉能可的财务表现呈现波动复苏态势。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活动暂停,对嘉能可业绩造成短期冲击。2022—2023年,受地缘冲突、能源结构重塑等因素扰动,嘉能可利润达到顶峰。2024年,随着能源价格正常化,加上对部分资产(如南非煤炭业务)计提减值等因素,嘉能可录得净亏损。

从核心利润来源来看,2022—2023年,嘉能可利润出现高点,主要由传统能源业务、铜和锌价格上涨驱动。未来的增长引擎指向铜、钴等新能源金属的结构性需求。从产量数据看,与2013年相比,2024年嘉能可铜、锌、镍、煤炭产量有所下降,而钴产量从1.94万吨提升至3.82万吨,体现了战略重心的转移。

双引擎驱动

盈利模式:以工业生产为“矛”,以营销活动为“盾”

嘉能可的盈利结构为成熟的“生产+贸易”双引擎模式。

引擎一是工业生产,以自有矿产为根基。工业活动的利润来自采矿、生产、加工,主要是将自有矿山产出的铜、煤、锌、钴等资源销售给下游。这部分利润与大宗商品价格高度相关,商品牛市时利润暴增,熊市时利润锐减甚至亏损,具有利润波动性大、潜在收益高的特征,是决定嘉能可整体盈利上限的关键。

引擎二是营销活动,以套利交易为核心。营销活动的利润来自贸易、套利、融资等,是嘉能可的稳定收益来源。即使在大宗商品熊市,嘉能可也能通过价差获利,即套利。

嘉能可的套利业务分为3类:一是地域套利。考虑到运输和交易成本,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有不同价格。利用全球关系以及生产、加工和物流能力,在一地采购产品,在另一地交货。二是时间套利。利用现货和期货市场的价差进行交易,或在不同时间点进行交易。三是产品套利。考虑到加工和替代成本,不同混合物、等级或类型商品之间的定价存在差异。确保商品供应合同的可选性,并寻求通过混合、加工或最终产品替代,锁定有利可图的价差。

嘉能可营销活动涉及品种包括铜、锌、铅、金、银、镍、铝、氧化铝、煤炭、原油、石油及天然气,大多是自有资源相关品种。作为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和生产的巨头,其商业模式的核心之一是深度运用衍生工具。这样做的目的远不只是简单的“对冲风险”,更是实现各类型套利策略的最高效工具,凸显了多元化业务模式在波动市场中的韧性,确保营销活动利润贡献的稳定性。

纵观嘉能可上市以来的盈利模式变化,本质上是对上述两个引擎的平衡与侧重点进行调整。2011年,营销活动与工业生产的利润贡献占比分别为30.2%、69.8%,2024年占比分别为26.4%、73.6%。营销活动以品种各类型套利交易为主,作为经营“稳定器”,在市场波动时提供稳定利润。工业生产以销售矿产及加工产品为主,作为增长引擎和价值“放大器”,其盈利空间跟随核心品种价格周期波动。未来,嘉能可将更加聚焦“能源转型金属”,核心品种涉及铜、锌、镍、钴,并继续发挥营销活动与工业生产的独特协同效应。

供应链管理:高效的资源调度

嘉能可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实现显著的成本优势。例如,在非洲赞比亚的铜矿带,嘉能可自建铁路专线,将矿石运至坦桑尼亚港口;在南美,嘉能可租用的巴拿马型货轮能灵活切换航线,停靠关税低的港口。这种“矿山—物流—港口—冶炼厂”的垂直整合能力,让嘉能可大宗商品运输成本比行业平均低15%。

产业话语权:影响全球价格的“隐形之手”

作为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大型交易商,嘉能可曾因“操控市场”引发争议。2010年,嘉能可被曝囤积全球80%的锌库存,推高锌价后抛售获利。2022年,LME镍价暴涨事件中,市场传闻嘉能可通过多头头寸获利超10亿美元。尽管嘉能可否认操控,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庞大的交易量足以影响短期价格走向。

(作者单位:广州期货)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