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林:融合创新 聚能突破 加快“赤色固废”蜕变为“绿色资源”

2025年11月08日 11:0 38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融合创新  聚能突破

加快“赤色固废”蜕变为“绿色资源”

——摘自在2025赤泥综合利用国际论坛上的报告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 葛红林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起步年。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节点,我们共聚一堂,旨在共同回顾赤泥综合利用取得的成就,清醒审视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共同擘画未来的发展蓝图。

“十四五”以来

我国赤泥综合利用取得的成就

回顾“十四五”,我国赤泥综合利用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铝工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指引,取得跨越式发展成就,并领先和引领全球赤泥综合利用发展。

一是综合利用量翻倍增长,综合利用率达到两位数。“十四五”期间,预计中国累计产生赤泥约5.58亿吨,比“十三五”期间多产生1.12亿吨;赤泥利用量约5606万吨,相比“十三五”期间的2433万吨实现翻倍增长;赤泥综合利用率终结了多年徘徊在5%左右的僵局,从2021年的5.5%迅速升至2025年的14%,达到两位数增幅。

二是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赤泥选铁“独占鳌头”。截至2024年底,中国建成赤泥综合利用生产线47条,其中,选铁22条、路用材料5条、胶凝材料3条、粉体材料2条,造渣剂、净水剂、高钙铝、建筑砖等其他15条。赤泥选铁规模呈现“异军突起”之势,2024年,赤泥选铁976万吨,总利用量占比超70%;2025年预计可超1200万吨,未来有望超5000万吨,有效弥补铁矿石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是龙头企业引领强劲,重点区域成效卓著。中铝集团“一企一策”针对性开展赤泥综合利用,2025年1—9月份,赤泥综合利用率已超21%;国电投系统推进赤泥综合利用,投资超亿元创新赤泥堆场修复技术;魏桥集团综合施策,2025年1—9月份,赤泥综合利用率已超24%。广西、山东等氧化铝生产大省以氧化铝为核心,打造“赤泥+”多产业耦合新生态,大幅提高赤泥综合利用率,2025年1—9月份,广西、山东赤泥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19.25%、17.83%。

四是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相关专利喷薄而出。中南大学联合企业开发的“非石灰拜耳法”变革技术已工业化试验成功,可实现赤泥源头减排20%以上;北京科技大学研发的中钙体系赤泥基胶凝材料,其工业化试验技术和环保通过专家验收,赤泥添加量超45%,固废总掺量可达90%。2021—2024年,中国赤泥综合利用直接相关授权专利新增209项,相比“十三五”时期5年合计29项实现爆发式增长。

五是顶层设计全面部署,标准规范持续完善。我国《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发布后,多项赤泥相关指导和支持政策相继出台。特别是2024年底出台的《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明确新增赤泥综合利用率两阶段目标,即到2027年达到15%、到2030年达到25%,系统部署赤泥综合利用;《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和《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进一步指导赤泥综合利用。“十四五”期间,中国首次针对赤泥利用过程中的污染控制问题制定《赤泥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出台的《公路工程工业废渣应用技术规范》专设“赤泥路基和基层”章节;累计发布赤泥相关各类标准30项,远超“十四五”之前17项的总计量。

总之,中国赤泥综合利用已从“技术突破”晋阶“生态重构”,从根本上摆脱赤泥困境,重塑工业与自然关系,为全球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中国方案”。

“十四五”我国赤泥综合利用的主要做法

上述成绩的取得,源于全行业上下齐心协力,迎难而上,以钉钉子精神,在政策引领、行业推动、创新驱动、示范带动及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结果。

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利用信心不断增强。中央领导十分重视赤泥综合利用工作,作了多次重要批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了多项赤泥相关建议和提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赤泥综合利用列入鼓励类目录,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司深入调研、召开座谈会、组织政策研究;生态环境部专题研究赤泥利用环保控制相关规范。广西、山东、贵州等重点赤泥产生区域成立专班,出台系列政策,特色化开展赤泥综合利用。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有力引领和积极推动下,社会各界对赤泥综合利用的信心与认知持续提升。破解赤泥综合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彰显大国担当,已然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二是行业协会创新推动,社会影响不断扩大。2021年9月,有色协会成立赤泥综合利用推进办公室,专职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建立赤泥数据库、项目库、专家库;举办“赤泥蝶变”展览;总结提炼了赤泥综合利用五大重点领域,提出“赤泥+”产业体系建设;开展政策咨询研究,向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交了多份专题研究报告;参与赤泥相关国家重点科技专项,推动赤泥利用装备列入国家先进技术设备目录;组织《行动方案》解读和宣贯,连续3年组织国际论坛,连续4年组织赤泥综合利用大会,多次组织技术、装备等专题研讨会;连续4年编撰《赤泥综合利用发展报告》;开展联合攻关,推动跨行业合作;牵头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协同。近年来,赤泥综合利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公众对赤泥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提升,曾经对赤泥的偏见和误解得到显著改善。

三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有色协会首次以“揭榜挂帅”方式,聚焦关键“卡脖子”技术,组织联合攻关,推动产学研用合作,集聚社会力量,加速产业化进程。比如,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环科院与河北文丰、山西森泽合作,开展胶凝材料充回填工业化试验;中南大学与中铝集团、魏桥集团、国电投山西铝业等合作,推进源头减量技术改革。目前,首批7个联合攻关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二批8个项目已全面启动。越来越多跨行业产学研用机构和企业加入赤泥综合利用,比如宝武集团、北京建工、中国建筑等跨行业集团,云南九州、山西创泽等利用企业,东北大学、武汉理工等高等院校,“朋友圈”不断扩展,产业化节奏持续加速。

四是因地制宜开展赤泥综合利用,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广西百色“集聚式”发展,以5家氧化铝企业为核心,引进多家赤泥利用企业协同发展,建成矿物提取、钢铁辅料、土壤化等多条利用示范线;山东淄博“园区式”发展,围绕赤泥综合利用,建设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构建“赤泥+钢铁、建材、交通、粉体”等融合发展产业园;云南九州“集团式”发展,钻研赤泥提铁技术和装备,在全国布局多家利用企业;河北文丰“耦合式”发展,氧化铝与钢铁企业流程镶嵌、空间耦合,多固废协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

五是国际合作持续深化,全球协作步伐不断加快。在中铝集团和力拓集团支持下,有色协会与国际铝协已连续3年举办了赤泥综合利用国际论坛,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的知名学者专家等参会交流,目前,已成为全球唯一专题研究赤泥的国际交流平台。《2024赤泥综合利用发展报告》得到国际铝协大力支持;有色协会与国际铝协共同收集近20种赤泥样品,探索赤泥检测国际标准建设,并定期交流分享全球赤泥综合利用最新进展及动态,正在合作研究全球赤泥数据库建设。中铝集团和力拓集团高层多次会晤,围绕推进赤泥处理等领域合作交流;力拓集团与国内多家技术机构互动,交流赤泥综合利用。

当前我国赤泥综合利用面临的挑战

赤泥综合利用作为铝工业环境治理体系重要内容,虽取得一些成绩,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一是赤泥增长态势未减。“十四五”期间,中国累计堆存赤泥超5亿吨,每年仍以1亿吨左右增量累加,截至2025年底,中国赤泥累积堆存预计超16亿吨。全球赤泥累积堆存已超50亿吨,每年仍以1.7亿吨以上速度累积;印尼、几内亚等新建氧化铝项目陆续投产,压力持续增大。

二是氧化铝企业责任担当还需增强。赤泥少排、好用是综合利用的基础,氧化铝企业应正确把握短期企业效益和投资社会效益,充分担当主体责任,加大科研投入,积极融入,不断创新,积小胜为大胜,久久为功。

三是跨行业利用还不够畅通。赤泥产品在其他行业应用场景受限,还存在诸如惯性思维及标准、规范等许多障碍,跨国技术、产品应用“道长且阻”。

同时,要认识到,在全球气候目标愈发紧迫的背景下,氧化铝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带来了绿色发展的战略机遇。全球铝工业的持续增长,为氧化铝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使其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此外,跨行业赤泥利用理念的逐步深化,必将催生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带来创新技术和广阔市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以及消费升级趋势的推动,都将显著扩大赤泥产品的消费市场。综上所述,赤泥综合利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十五五”赤泥综合利用的工作设想

我国赤泥综合利用应以“十五五”规划为契机,紧紧围绕铝工业高质量发展,向“绿”而行,重塑价值链,以赤泥“近零排放”为终极目标,迈上新高度。

一是以大规模低成本应用,推动“大工业来大工业去”。聚焦大规模低成本应用关键技术,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加快赤泥在矿坑充填、矿山回填及土壤化等潜力领域产业化进程。拓展赤泥在钢铁、化工、建材、环保、国土空间拓展等多个领域的大工业应用场景,继续加强赤泥综合利用合作平台建设,推动氧化铝与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建立长期稳定供需关系,共同开展赤泥产品研发与推广,实现赤泥综合利用规模化发展。

二是以政策标准规范驱动,打破固有壁垒。加强赤泥行动方案落地政策制定和完善,有效约束和激励氧化铝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扶持和鼓励利用企业加大投入;继续完善跨行业应用的环保、规范、标准及市场准入等要求,为打破传统藩篱创造条件。

三是以耦合发展模式创新,畅通跨行业通道。推动构建氧化铝与其他相关产业耦合发展体系,实现资源能源、技术装备、产品市场的深度融合与共享。例如,与钢铁产业上下游链接,互为资源,多固废协同;与建材产业结合,用赤泥替代部分传统原料,生产新型低碳建材;与环保产业联动,开发赤泥在废水、废气治理等方面应用,拓展环保产业新材料来源;与自然资源领域合作,研究赤泥土壤化技术,提升赤泥生态修复价值。通过跨行业协同攻关、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形成赤泥综合利用的多元化产业生态,推动赤泥综合利用迈上新台阶。

三点倡议

一是进一步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氧化铝企业应正确预判形势,抓住当前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机遇,主动技术变革、管理变革、组织变革,做好赤泥源头管理,与赤泥综合利用企业构建利益共同体;赤泥利用单位应扎实开展成果转化,好的技术不仅要实现赤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更需成本低、效益好、可持续。

二是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继续推动筹建赤泥综合利用国际标准委员会,推动赤泥分类、检测及污染控制规范全球统一。继续深化技术共享、经验交流,推动全球赤泥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产品“引进来”“走出去”。中国愿与各国分享实践成果,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三是探索产业耦合发展新业态。多年的实践证明,产业耦合发展、“大工业”模式是推动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以“大冶金”战略思维,推动钢铁、建材、化工等产业与有色金属产业耦合发展,探索材料科学、环境工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赤泥利用技术深度融合,示范引领赤泥大规模利用。

让我们继续以“融合”激发创新活力,以“聚能”驱动发展动力,以“共赢”引领未来发展,加快实现从“赤色固废”到“绿色资源”的蜕变。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