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灰”到“绿”——解析五矿二十三冶昌江乌烈矿山生态修复密码
2025年11月04日 11:23 29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稀有稀土 作者: 刘淑媛
站在海南省昌江黎族县乌烈镇峨港岭的山坡上极目远眺,连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错落分布的绿植顺着山势铺展,风中飘散着淡淡的草木清香。很难想象,半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裸露的矿坑岩壁斑驳破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态,连附近村民都不愿在此多作停留。
如今,这片土地的蜕变,得益于五矿二十三冶承建的昌江黎族县乌烈镇生态修复光伏项目。作为海南首个“EOD模式+矿山修复+光伏开发”示范工程,该项目不仅让废弃矿坑重焕生机,更为全国同类待修复的废弃矿山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绿色治理方案。
技术破题:
让绿色“钉”在矿山伤疤上
“你看这坡,陡得让人站不稳脚,连一条像样的施工便道都没有。”项目经理汤志国指着峨港岭近乎垂直的山壁,话语中透着攻坚克难后的坚定:“材料往上运,就像给悬崖递东西,还得保护山上残存的草木,难度比平地项目大了好几倍!”
山地矿山修复本就缺乏成熟经验可供借鉴,五矿二十三冶项目团队一进场便面临三大难题:矿山地形复杂陡峭、矿坑边坡稳定性差、修复过程需兼顾环保与后续开发。但项目团队没有退缩,而是凭借一项项创新专利技术,逐个攻克矿坑修复的难点。
为摸清矿坑“家底”,该项目团队摒弃传统人工勘测方式,改用无人机航测搭配激光雷达技术。通过精准扫描矿坑岩壁的坡度、碎石分布、残存植被区域,再结合三维仿真平台优化光伏组件布局,既巧妙避开了不稳定区域,又最大程度提高了太阳能利用效率。
针对矿山陡坡易滑坡的隐患,五矿二十三冶团队设计了“桩柱一体的双排柔性光伏支架体系”,搭配微型桩基础和岩石锚杆基础,一套抗风荷载的空间索网结构牢牢“扎根”在岩壁上,既稳固了边坡,又避免了施工对山体的二次破坏。
施工环节的难题也被逐一破解:山地浅桩基础高效二次成孔技术解决了土岩混合地层成孔难的问题;陡峭坡地材料运输设备让物料在陡坡上运输不再“险象环生”;复绿环节,研制的矿山高陡边坡复绿播种机,能沿着张拉线缆自动行进,一边翻土一边精准播种,既突破了传统设备的地形限制,又大幅提升了种子存活率。
就这样,在一项项技术的支撑下,绿色的种子慢慢填平了矿坑的伤疤,曾经的破碎岩壁逐渐焕发生机。
EOD模式:
既算生态账 也算经济账
过去,不少人认为矿山修复是“只投入无产出”的公益事业,其投入大、回报慢的特性让很多项目难以持续推进。而五矿二十三冶昌江黎族县乌烈镇生态修复光伏项目运用EOD模式打破了这一认知偏差——其核心逻辑是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再以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维护。这使得项目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生态修复“施工队”,更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让修复后的矿山既算“生态账”,也算“经济账”。
在生态层面,该项目的效益显而易见。如今,全面并网发电的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1700万千瓦时,能满足1400余户家庭全年的用电需求;按25年运营期计算,累计可节约标煤5203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5万吨,相当于种下了近200万棵树,彻底扭转了矿坑过去“天天吐灰”的现状。
该项目还悄然改善了周边村民的生活。配套建设的雨水收集灌溉系统,将矿坑区域的雨水变为“可用水”,为附近农田补充了灌溉水源;修复后的矿坑边坡上,一条步道顺着山势蜿蜒,昔日“灰尘漫天”的禁地,如今成了村民傍晚散步、孩子们追逐嬉戏的好去处。
这些民生答卷的背后,依然是技术在“托底”。五矿二十三冶谭地春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研发的“无极调节光伏板固定支架”,能随日照角度灵活调整,进一步提升发电效率;“矿山光伏板机械化清洗装置”则解决了陡坡清洁难题。这些技术先后获得5项省级以上奖项,让矿山修复既有“生态温度”,又有“技术精度”。
微光成炬:
为矿山修复树“标杆”
如今,再看峨港岭,曾经的“矿山伤疤”早已蜕变成能发电、能复绿、能利民的生态资产。这个项目的实践证明,废弃矿坑并非甩不掉的“包袱”——只要找对技术路径,用对发展模式,就能让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对于全国同类待修复的废弃矿山来说,昌江乌烈矿山的探索如同一束绿色微光,它告诉我们,修复矿山不止“种树复绿”一条路,将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开发相结合,既能让土地重获生机,又能创造可持续的经济价值。
未来,当更多这样的项目落地,或许会有更多“矿山伤疤”变成“光伏绿洲”,在守护生态的同时,为绿色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