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林:钢铁与有色耦合研发大有可为

2025年10月28日 9:17 55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钢铁与有色耦合研发大有可为
——摘自在第十五届中国钢铁年会上的报告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 葛红林

钢铁和有色金属同属于冶金大学科和大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一同隶属于冶金工业部领导。2001年之前,我在钢铁行业工作,2014年,我转到有色行业工作。在两个行业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近年来看到钢铁和有色耦合发展的众多成功案例,让我充分感受到,二者的科技交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课题还需要进一步双向开放,科技攻关还需要进一步协同,行业壁垒还需被进一步打破,由此,将实现融合研发的红利最大化,涌现出更多的钢铁与有色耦合发展的现代冶金企业。

高度重视钢铁和有色

制造流程的镶嵌相融研发

过去,两个行业侧重的是各自制造流程的优化和变革,也研发出不少颠覆性的工艺技术。其实,二者若能基于对各自工艺特点和核心挑战的深刻理解,在基本原理、工程经验、智能化方法、绿色化路径、新材料开发等层面进行融合研发,加强二者制造流程的镶嵌相融,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超常规效果,值得去研究。

在国外,蒂森克虏伯等国际巨头通过“钢铁—钛合金—铝合金”的一体化生产技术,实现了30%的产品溢价;日本新日铁与神户制钢联合开发的钢铝复合板技术,垄断了全球汽车轻量化高端市场。

在国内,河北某钢铁企业创新全球第一条“钢铁+氧化铝”镶嵌流程:利用余热蒸汽替代氧化铝溶出所需的60%能耗,利用高炉煤气替代氧化铝焙烧所需的30%燃料,利用赤泥磁选氧化铁粉回收50%以上的铁资源,与传统的单纯氧化铝生产流程相比,经济效益和能耗降低均十分显著。甘肃某钢铁集团创新全球第一条“钢铁+电解铝+能源”相融流程:10年前是利用独立电网和自备电厂优势发展电解铝项目,近年来则创新能源中心,集中管理该企业的火力发电、新能源发电、燃气发电、余热余压发电,解决了电厂剩余电量消纳、“弃风弃电”难题,同时又充分利用钢厂余热,焙烧生产氧化铝,直接供应电解铝生产,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钢铁和有色制造流程的镶嵌相融,将打破单一钢铁或有色企业的格局,打造出更经济、更连续、更紧凑、更低碳、更循环利用的现代冶金流程。

高度重视钢铁与有色

物料的循环利用研究

过去,两个行业侧重的是各自制造过程中物料的循环利用,包括付出很大的代价开展废弃物减量和综合利用。其实,二者若能基于深刻理解各自物料的特点,实现互相利用,将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废为宝”效果。当前,已有不少需要进一步开拓的方向。

一是赤泥提铁在钢铁企业的应用研究。2024年,我国赤泥产生11500万吨,综合利用量仅为1380万吨,每年堆积的含铁量至少有4000万吨,如果历年沉淀的16亿吨赤泥能得到充分利用,将极大地降低我国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

按照问题导向,具体研发的方向是,高铁赤泥直接还原成海绵铁,进入炼钢炉;赤泥预处理后,选出氧化铁粉,与铁矿石一起配料;作为炼钢溶剂(造渣剂/助溶剂),提高钢水纯净度;赤泥与钢铁尘泥共还原,有利于金属回收和回转窑设备稳定运行;红土镍矿生产不锈钢过程中,加入赤泥,有利于降低成本和渣的综合利用。近年来,我国赤泥综合利用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如果进一步得到钢铁界的响应和参与,必将扩大应用面,提高其利用率。

二是钢铁粉尘回收锌粉研究。钢铁企业粉尘产量一般占钢铁产量的8%~12%,其中,含锌粉尘约占20%~30%,即约占钢铁产量的2.5%。2024年,中国粗钢产量10.05亿吨,计算得锌粉尘超2500吨。当前,钢铁粉尘回收锌粉还需要融合攻关。其具体的研发方向是,从高炉炼铁时产生的含锌瓦斯泥/灰,进行脱锌处理,获得再生的氧化锌;从镀锌废钢在电弧炉冶炼时产生的烟道灰,获得再生锌。

三是铝渣铝灰在钢铁行业的应用研究。金属铝在钢中用作脱氧剂、晶粒细化剂、氮化物形成剂和合金剂,广泛用于优质钢材,尤其是在汽车板领域。通常1吨优质钢材用铝在2~5公斤。20世纪80年代开始,钢铁工业为了节能降耗控制成本,金属铝脱氧剂改用回收铝。

近年来,钢铁行业加大了对铝冶炼产生的铝渣铝灰的应用,2024年,已消化了150万吨铝渣铝灰,占总量的50%,不仅节约电力37.5亿千瓦时,变危废为资源。从铝行业来讲,希望进一步提高应用量和开辟新的应用渠道。

高度关注钢铁

与有色材料之间的替代研究

近年来,随着钢铁和有色金属的材料性能的不断提高,制造成本的不断下降,互相替代,交叉替代不断涌现,成果不断显现。其根本动力是性价比,这是不以行业的意志为转移的。

一是工艺创新的替代。近年来,特斯拉开创了新能源汽车一体化铸造的工艺,打破了传统钢制汽车的生产工艺,随着我国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跟进,极大加快了我国以铝代钢的步伐。最近,我国镁产业在新能源汽车的镁合金一体化铸造取得显著进展,开辟了以镁代铝的新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汽车将转向钢铝车、铝车、铝镁车。

二是更好性价比的替代。2024年,我国“以铝代钢”合计620万吨,其中,光伏用铝395万吨、新能源汽车型材用铝140万吨、汽车铝合金车身薄板55万吨、建筑用铝模板型材30万吨。近年来,由于钢铁价格的下降,减缓了以铝代钢的进程。从铝价(以电解铝为例)、钢价(以螺纹钢为例)的对比变化来看,随着电解铝价格的不断上升,加之螺纹钢价格的下降,2021年为3.9倍,而2024年为5.6倍,已经明显影响了以铝代钢。反映在一些新能源车上,从全铝车身变化到钢铝车身;反映在城市建设上,一些城市放缓了铝天桥替代钢结构天桥的步伐,有的甚至取消。此外,铝价不断高于镁价,不少应用企业,加快了以镁代铝的步伐。

三是替代和反替代。上世纪,宝钢将生产的“马口铁”,进一步深加工,通过引进国外制罐设备,生产易拉钢罐,应用于青岛啤酒。但好景不长,随着中国罐料铝材的科技进步和成本不断下降,导致宝钢的生产线,转向生产铝罐,放弃钢罐。

高度关注钢铁和有色科技成果的

互动转化研究

总的来说,过去,钢铁工业得益于“钢铁元帅”的地位,我国钢铁工业率先实现了对先进国家的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积累不少先进工艺技术,其红利溢出价值难以估量。近年来,有色金属行业获益匪浅。

一是连铸连轧技术。中铝瑞闽通过引进宝钢的CVC板形控制技术,将铝带坯连铸速度从3m/min提升至8m/min,凝固和热轧两个过程仅需几秒钟,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强度和成形性能。

二是保护气体浇铸和电磁搅拌技术。江西铜业引入钢铁行业的保护气体浇铸技术和电磁搅拌技术,开发出了新型铜带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使铜加工流程从传统的7道工序缩短为3道,加工成本下降30%,同时,因快速凝固使铜材导电率提升2%~3%IACS,满足了新能源领域对高导材料的苛刻要求。

三是等温锻造技术。等温锻造是钢铁行业高温合金制造中成熟应用的技术。武汉金厘钛与宝钛集团合作,借助鞍钢重型锻压机,通过增加模具恒温系统和精准控压装置改造,实现TC4、TB6等典型钛合金的等温锻造,锻件组织均匀性提升40%,飞边材料损耗减少60%,经济效益显著。湖南金天钛业借鉴宝武高温合金涡轮盘锻造经验,使TA15钛合金的断裂韧性KIC值提高25%,疲劳寿命延长3倍。

四是高温合金模具技术。高温合金模具技术是钢铁行业为满足航空航天、能源装备等高端需求而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其耐热性、强韧性和抗热疲劳性能远超常规模具材料。宝武将其开发的镍基高温合金模具钢(如BWNS系列)引入铝压铸领域,通过调整碳化物形态和分布,使模具寿命提升至15万次以上。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宁波压铸模企业,采用宝武的高温合金激光熔覆技术,开发出铝合金压铸模的在线修复工艺,使报废模具再生率达到70%,每年可节约成本数千万元。东北轻合金引进鞍钢的奥氏体耐热模具钢(如5Cr21Mn9Ni4N),配合特殊的深冷处理工艺,使模具寿命延长至120吨/模。江苏兴荣美联将宝钢开发的TD处理(Thermal Diffusion)应用于铜管挤压模,形成了8~12μm厚的VC涂层,使模具抗粘铜能力提高3倍,铜管表面粗糙度Ra值从1.6μm降至0.8μm。在此,特别希望钢铁行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高度关注钢铁和有色科技成果的互动转化研究

高度关注钢铁与有色智能化的

互学共鉴研发

钢铁在长流程、大规模连续生产的智能控制(如高炉)方面经验丰富;有色在离散性更强的流程(如湿法、电解)、复杂成分控制,以及一些特定场景(如矿物智能分选)有独特优势。

一是在钢铁行业方面。钢铁行业在全流程自动化控制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在高温连续生产过程优化方面形成了成熟模式,比如“一键式”集中控制理念、AI复合建模等;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领域构建了系统化解决方案,由点检定修向预防性维修模式转变;数字孪生工厂,实现在线检测、预测、优化控制;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方面已形成规模化应用范式。

宝武xIn3Plat平台机器人替代方面,在3D岗位(脏、难、险)成效显著。湘钢“盘古大模型+5G传输”,让数据指挥生产,让人工智能做出有效的决策。利用算法智能生成行车调度计划、皮带智能监测方案。该技术2024年获得国际电信联盟(ITU)发起的全球首批AI优秀创新案例大奖。宝武湛江钢铁“AI+数字孪生+全自动化”,实现全流程产销协同、全要素制造管控、全过程智慧工序。炼钢全流程工艺模型实现“一键炼钢”,获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数字领航”企业。

二是在有色金属方面。有色金属行业在井下开采无人化、电解槽智能管控系统、湿法冶金数字化领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借助最新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应用于全流程全场景管理。典型案例有:有色协会和中铝集团联合发布的“坤安”大模型。“坤安”大模型包含了百亿级有色金属行业数据和专业知识,具备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预测、科学求解器等多项专业能力。中铝普朗铜矿5G智能矿山。该铜矿是全国首个高海拔5G智能矿山和首个有色金属地下矿5G工业应用案例。通过把获取的海量数据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结合,实现了有轨运输无人驾驶、铲运机无人驾驶、井下VoLTE视频通话、井下安全、尾矿库安全在线监测系统,大幅提升矿山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广晟有色开发的稀土绿色萃取智能管理系统,可使设备故障率降低50%,耗电量降低30%,酸碱消耗降低5%以上,生产效率提升15%以上,可转化应用于钢铁行业的酸洗、镀锌等湿法处理工序。总之钢铁与有色智能化的互学共鉴研发,大有可为。

深化双方合作的工作建议

一是建立常态化交流平台,推动“大冶金”战略。定期举办“钢铁-有色技术融合”专题研讨会、展览会;鼓励大型钢铁集团和有色集团率先推动技术共享和协同创新,形成示范效应;鼓励企业间互访互学,培养具备“大冶金”视野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是聚焦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打造示范工程。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如低碳冶金、智能制造、关键战略金属保供、固废资源化),设立国家级或行业级的联合研发项目;共同研发通用型的冶金装备、核心零部件、智慧软件等;训练跨行业冶金大模型,覆盖钢-铝-铜等多材料工艺优化;建设跨行业示范生产线或示范工厂,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共享知识库。

三是促进低碳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共享。在高效节能技术、余热利用技术、废水近零排放技术等方面的互相共享型。在钢铁氢还原技术、电解铝“绿电”技术等方面的共同优化型。在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技术,固废资源化技术等方面的互相启发型。在城市矿产(废钢、废铝、废铜等)的高效回收、分选、保级利用技术等方面的共同开发型。

四是推动标准互认与融合。在安全、环保、智能制造、通用装备接口等方面,推动跨行业标准的协调、互认或制定统一标准。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