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宏大,于平凡中显非凡——2025行业媒体短视频大赛微视频作品解读
2025年10月27日 14:25 1274次浏览 来源: 行业报协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中国气象报社 张永

于细微处见宏大,于平凡中显非凡
——2025行业媒体短视频大赛微视频作品解读
2025行业媒体短视频大赛作为检阅行业媒体融合发展成果的重要平台,其获奖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前行业短视频创作的顶尖水准与未来趋向。此次大赛微视频作品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作品共9件,提名奖6件。纵览这些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行业短视频已彻底摆脱了以往生硬宣传、单向灌输的旧有模式,发展形成了一套成熟、高效且极具感染力的叙事范式与美学风格,成为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它们以其鲜明的特征,共同勾勒出一幅幅行业奋进、国家发展、人民安居的生动图景。
一、叙事视角的升华:从“宏观宣传”到“微观洞察”,实现宏大主题的“软着陆”
本次获奖作品最显著的一个转变,是叙事视角的根本性迁移。创作者们普遍放弃了居高临下的宏大叙事,转而深耕于具体而微的个体经验、日常瞬间与情感共振,巧妙地实现了主流价值观与行业核心信息的“软着陆”。
一是个体命运作为时代注脚。作品不再直接歌颂成就,而是通过有血有肉的个体故事来折射时代光芒。中国石油报视频号的《父子的约定》中,驰骋在青藏线上的司机父亲与列车员儿子,他们的“30秒微光中的牵挂”与除夕夜的“错过”,将“坚守”与“奉献”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亲情羁绊。

父子的约定
中国邮政视频号的《守望珠峰》中的邮政青年措姆,她在世界之巅盖戳、整理邮件的平凡身影,成为了“青春为何、青春何为”这一命题最铿锵有力的回答。这些作品将“国家”与“行业”的宏大叙事,巧妙地编织进“个人”与“家庭”的微观叙事之中,使传播更具人情味与代入感。

守望珠峰
二是独特切口承载厚重内涵。创作者善于找到小而精的切入点,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撬动重大主题。中国气象微信公众号的作品《大运十二时辰》聚焦开幕式前24小时的气象保障团队,通过他们紧张有序的工作,展现了大型国际赛事背后庞大的支撑系统与无数人的默默付出。

大运十二时辰
中国财经报视频号的《汝瓷:这般颜色做将来》则以“一抹天青色”这一极具美学特质的色彩为线索,串联起非遗传承、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的多重议题。这种“小切口、深挖掘”的策略,使得厚重题材变得轻盈、易于接受,符合短视频的传播规律。
三是情感共鸣取代道理说教。情感成为了连接作品与观众最有效的桥梁。应急管理部微博的《畅通生命通道 就是不能堵》通过社区居民从不解到配合的转变过程,让安全理念在人情世故中自然渗透;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的《我是检察官》用轻喜剧方式和“见家长”的窘境,破除了职业的神秘感与刻板印象,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司法职能的科普。这些作品证明了,真正有力量的传播,是让观众先“心动”,而后“行动”;先“共情”,而后“共识”。

我是检察官
二、美学建构的升华:从“单一记录”到“多元表达”,打造行业叙事的“高辨识度”
在艺术表现层面,这些作品呈现出高度的自觉性与创新性,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影像记录,而是积极融合多种艺术形式与技术手段,构建起具有鲜明辨识度的行业美学风格。
一是“国潮”风格与行业特色有机融合。多个作品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视听语言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行业国潮”风。《大运十二时辰》大胆采用川剧唱腔吟唱词牌名作为小标题,以快切“默片”风格表现紧张筹备,实现了东西方、古今美学元素的杂糅,既有时尚感,又深植于地方文化土壤。中国旅游报视频号的《景德镇四季风光系列视频之夏季》则将瓷器色谱(天青、荷粉、碎玉白)作为视觉语言的灵魂,让瓷器的美学基因与城市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致交相辉映,实现了从“器物美学”到“空间诗学”的升华。
二是纪实基底与戏剧张力的巧妙平衡。作品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大量借鉴影视剧的叙事技巧,增强了可看性。《父子的约定》《守望珠峰》等作品以扎实的纪实跟拍为基础,捕捉最具表现力的细节;同时,在结构上营造悬念(如父子能否见面)、在剪辑上控制节奏,使真实故事拥有了不逊于虚构作品的感染力。《我是检察官》更是直接采用轻喜剧类型片模式,实现了宣传片风格的突破,证明了主旋律内容同样可以“好看又好玩”。
三是技术赋能与艺术追求的协同并进。AI等新技术的应用不再是噱头,而是切实服务于内容创作。中国石化视频号的《我家猫偷偷拍了Vlog》利用AI完成从脚本优化到配音、剪辑、调色的全流程辅助,以“萌宠视角”高效传达了企业绿色转型的严肃主题。人民铁道微信公众号的《16万公里,中国铁路的故事》则通过动态数据可视化、历史资料整合与交响乐烘托,营造出波澜壮阔的史诗感。技术在这里是工具,而非目的,其最终指向是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传播有效性。

我家猫偷偷拍了Vlog
三、价值传播的升华:从“行业独白”到“社会合唱”,实现品牌破圈与价值外溢
这些获奖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其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与社会价值的广泛外溢,完成了从行业内部传播到引发社会广泛共鸣的“破圈”之旅。
一是传播模式的矩阵化。几乎所有作品都采取了全媒体、矩阵化的传播策略。它们以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等主流社交平台为主阵地,并积极与新华社、人民网、央视新闻等中央媒体形成联动,迅速引爆话题。《16万公里,中国铁路的故事》总浏览量突破千万,并被衍生为《铁道凯歌向复兴》专题片,是典型的“小视频引爆、大专题深化”的成功案例。《畅通生命通道 就是不能堵》相关话题获得超1800万阅读量,登上微博要闻榜,显示出行业议题转化为公共议题的强大潜力。
二是行业价值的社会化认同。作品有效地将行业价值提升为社会共同价值。石油工人的坚守、铁路人的奉献、邮政人的担当、检察官的为民情怀、气象人的精益求精……这些原本属于行业内部的精神品质,通过动人的故事传递给了广大公众,引发了“看哭了”“这才是青年该有的模样”等广泛情感共鸣。这不仅塑造了行业良好的外部形象,更在更深层次上增进了社会公众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司法体系的理解与信任。
三是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部分作品展现出国际传播的视野与能力。中国发展改革视频号的《筑梦“一带一路”,伊拉克兄弟相会在进博》以跨国人物故事为载体,将“一带一路”倡议从政策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授人以渔”的互助情谊与发展成果。它通过伊拉克青年的个人成长,展现了中国企业带来的就业机会、技术培训与民生改善,为中国方案的全球传播提供了“润物细无声”的范本。

筑梦“一带一路”,伊拉克兄弟相会在进博
总体而言,今年大赛涌现出的优秀作品标志着行业媒体的融合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成熟期。它们以其深刻的微观洞察、精良的美学建构和广泛的社会共鸣,共同证明了:优秀的行业短视频,绝不仅仅是行业工作的简单汇报,而是能够成为记录时代脉搏、展现奋斗精神、凝聚社会共识的强力媒介。
这些作品的成功实践揭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唯有将宏大的国家与行业叙事,沉潜于鲜活的个体生命故事之中;唯有将专业的行业知识,融汇于富有创意的视听表达之中;唯有将内在的行业价值,对接于广泛的社会情感需求之中,行业媒体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并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中,赢得观众,赢得人心,最终实现传播价值的最大化。这不仅是行业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所有致力于主流舆论宣传的媒体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