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叙事表达 做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供给者——2025行业媒体短视频大赛社会公益作品解读

2025年10月27日 14:15 98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21

创新叙事表达 做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供给者

——2025行业媒体短视频大赛社会公益作品解读

2025行业短视频大赛集聚各行业媒体优秀短视频产品,成为一次行业传播、内容交流、火花碰撞的精品呈现,为进一步推进行业媒体的系统性变革,提高行业媒体视频、融媒体和新媒体业务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

社会公益作品是大赛专门设置的重要类别,展现了行业媒体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社会议题,以真实为底色,以情感为纽带,以行动为目标,通过精准的叙事设计与传播渠道选择,实现了“内容有温度、传播有力度、影响有深度”的效果,体现了行业媒体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责任担当。

此次大赛社会公益作品初选入围95件,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共15件,提名奖6件。

一、以小切口讲大主题,用真实感换共鸣感

在数字传播进入“短平快”的当下,社会公益短视频已成为传递社会关怀、推动公益行动的核心载体。它以碎片化的传播形态,将反诈、助老、教育帮扶、生态保护等公益议题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既降低了公众参与公益的认知门槛,又通过真实故事和情感共鸣,实现了公益价值与社会影响力的双重传递。

此次大赛中的众多优秀作品借助情感化的小切口表达,在快节奏短视频的轻量化传播中,通过惊心动魄的瞬间、温暖人心的片段,与网友建立情感连接点、生活贴近感和内心共鸣感,让宏大叙事变得可触可感,很好呈现了“人民至上”的公益情怀。

中国气象新闻网的《听见》,以我国首个手语天气预报节目的诞生经历为蓝本,以气象主播的视角和亲身经历为切入口,通过其讲述如何接触到聋哑听障者,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部分人,每天都在无声地关注天气信息这样一个故事,生动展现了媒体背后深厚的人文情怀。

22
听见

人民铁道网的《这一弯,幸福湾》以惠及37.87万少数民族群众的贵南铁路开通为切入点,通过当地毛南族村民的口吻讲述铁路开通如何带动区域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故事,进一步呼应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23
这一弯,幸福湾

中国水事微信公众号的《行“大运”》,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记者通过走基层实地采访,以基层河长的视角展现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背后的守护故事,也反映出当地因河而美、因河而兴的大主题。

24
行“大运”

各类作品“以小见大”的手法,让抽象的公益议题变得可感知、可贴近,降低了公众的心理距离,也更容易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

二、以新形式赋能新语态,用正能量换大流量

在流量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陈旧的表现形式极易引发审美疲劳,导致内容被淹没。新形式、新语态则能制造新鲜感,像一把“注意力钥匙”,通过降低理解门槛、提升情感温度和强化互动参与,将优质内容的价值最大化,最终在流量争夺战中构建起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此次大赛中众多社会公益作品运用了丰富的视频制作技巧和形式,如动画、AIGC等技术展现形式,以及微短剧等创意风格,让叙事语态更加年轻化,有效增强了内容的传播力、影响力。

正义网的反网暴短片《谁在为“按键伤人”付出代价?》突破传统普法说教模式,采用震撼的视觉冲击与情绪化的镜头语言,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施暴者、受害者及家庭所付出的具体而沉重的“代价”图谱,成功构建了直击人心的警示语态。这种极具感染力的创新表达,有效触发了公众的共鸣与转发,实现了法治宣传“破圈”传播。

25
谁在为“按键伤人”付出代价?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的《个人养老金宣传片》,用摄制网络广告片的“反套路”形式进行创作,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地解读了个人养老金政策,帮助公众理解其税收优惠和养老保障功能,引导民众及早为养老做规划,成为一部很有效的公益科普宣传片。

26
个人养老金宣传片

中国海关传媒强国号发布的《绿色保卫战》科普短视频,以年轻人熟知的切水果、打地鼠等电脑游戏为原型,生动科普了相关进出口生物检验检疫知识,展现了海关在守护国门生物安全、打击走私、促进绿色进出口等方面的职责与行动。

创新形式是流量的入口。当创新形式成功地服务于真挚的情感、硬核的知识或深刻的价值表达时,便能极大地提升内容的感染力与共情力,使其不仅被“看见”,更被“记住”、被“喜爱”、被“分享”,从而在算法的推荐洪流中形成裂变式传播,最终将形式创新的短暂优势,转化为沉淀品牌、汇聚流量的长期资产。

三、以科普性串联服务性,让感染力变行动力

此次大赛中众多作品以扎实的科普性作为主线,通过直观的动画、权威的解读或生动的案例,将复杂的政策、法规或科学原理转化为公众可理解、可信赖的信息,从而消除了信息壁垒,建立了专业信任。在此基础上,作品凭借真实案例的情感共鸣与解决痛点的实用价值,将观影的感染力升华为扫码关注、转发收藏、乃至直接办理的现实行动力,实现了公共服务传播效能的最大化。

人民邮电报视频号发布的《反诈往事》以极具巧思的创意融梗打破了反诈宣传的固有范式,成功将科普性与服务性深度结合。它以真实反诈案例为蓝本,以热播剧《边水往事》为二创灵感来源,将复杂的诈骗手法置于一个富有戏剧张力的“江湖”语境中,实现了硬核知识的“软性”输出与高效科普,有效填补了反诈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南网50Hz央视频号发布的《让追光的孩子成为光》以细腻的纪实手法与充满希望感的影像语言,构建了一个“光与梦想”的动人叙事。作品将企业责任升华为一种温暖而坚定的感染力,激励观众从“被故事感动”转向“支持公益行动”,从而将情感共鸣转化为对品牌价值的认同与追随,完美实现了从赋能到感召的传播闭环。

总体来看,此次参评的公益类短视频,主题丰富、视角多元,整体制作水平较高,符合互联网短视频的传播规律。一些作品立足社会议题,着力普及相关科学知识,以此履行行业媒体的公益职责;一些作品将镜头聚焦公益事业、事件,用视频语言传递正能量。其中不乏许多作品聚焦新闻事件、人物故事,以小见大,通过个体经历传递情感温度和价值理念,能够在年轻受众,尤其是互联网受众中赢得共鸣。

此外,从时长上来看,95件社会公益作品中,最长的7分多钟,最短的30秒,大部分5分钟以内,且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均以3分钟以内偏多,这也反映了当下短视频短小精悍、节奏紧凑,能迅速呈现核心内容的特点。从发布平台来看,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是相关产品发布最多的平台,也能看出现阶段行业媒体发力短视频领域的主要阵地。从作品形式上,此次参赛作品有新闻专题片、微纪录片、公益宣传片、动画等多种类型,且充分运用无人机拍摄、MG动画、AIGC、混剪等各类新技术新方式,为视频产品的多元化、丰富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化应用,短视频这一集声音、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符号于一体,实现了声画合一、接收便捷的传播方式快速蹿红,吸引无数用户,也成为各大媒体争先恐后涌入的赛道。从此次参赛的作品中也可以发现,社会公益类短视频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与不足。比如不少视频忽略了“黄金三秒生存法则”,节奏偏长偏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产品的传播效力。很多视频创意角度比较传统,内容偏同质化,难以让观众对某部作品产生独特印象。部分作品还存在画质粗糙、背景音乐不适宜、节奏不连贯等问题。同时,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短视频,其互动性、社交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标题、语言、风格还偏向于电视专题片,互联网强传播性的塑造能力还需下大功夫。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40亿,使用率达93.8%,连续6年保持网络视听应用细分领域第一。这也说明了短视频在用户中的受欢迎程度持续高涨,是当前网络视听内容的主流形态之一。

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大环境下,推进短视频转型已经成为了适应传播方式变革的必然选择。行业媒体必须持续发力短视频,革新叙事方式,持续产出有态度、有辨识度、有热度的内容,争当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供给者。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