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整合并未落地 多晶硅价格将偏弱运行

2025年10月13日 10:36 50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市场   作者:

多晶硅价格在7月初的快速上涨之后,已经历了两个多月的震荡过程,加权合约价格大致在4.9万~5.8万元/吨区间宽幅波动。进入10月,前期市场上流传的部分产能整合政策节点已过,产能整合却并未确定性落地,预期与现实或开始阶段性再博弈。

能耗标准重构

产能整合落地仍需等待

9月16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硅多晶和锗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征求意见稿)》标志着能耗监管进入实质性强化阶段。新标准将棒状硅三级综合能耗上限从现行的10.5kgce/kg收紧至6.4kgce/kg,颗粒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标准3.6~5.0 kgce/kg。这一变化将对高耗能、低效率产线形成系统性挤出效应,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初步统计,现有产能结构有序调整后,国内多晶硅有效产能将降至约240万吨/年,较2024年底下降16.4%,与已建成的装置产能相比下降31.4%。

但需注意的是,该政策当前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正式落地还需时间。根据相关通知内容,征求意见的截止时间为2025年11月15日,标准正式发布后的执行周期为12个月,按此推算,修订后标准的执行时间预计在2026年底,当前不符合修订后标准的企业生产线仍然留有技术改造时间,因此,短期内对产能端的实质约束有限。换言之,能耗政策对盘面的边际影响目前主要体现在“预期重定价”,而非“供给收缩现实化”。

尽管此前上市硅料公司在融资公告中已明确表示,将有部分资金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资金储备,推进多晶硅产能结构性调整。但是市场期待的“产能整合政策”至今仍未有明确文件或执行方案出台。产能整合政策在市场博弈中延迟兑现,使得政策预期对价格的进一步拉动乏力。综合来看,产能政策对多晶硅价格的长期运行逻辑具备正外部性,但在短期层面,尚不足以改变现实的供需格局。同时,市场对长时间的叙事感到疲倦和钝化,边际作用正在不断转弱。

价格传导不畅压制上行空间

供需压力仍存

9月,多晶硅现货价格继续上涨,期现货基差由主力合约升水现货转为贴水现货。基差阶段性转换反映了下游企业的预期性补库与对政策的提前反应,但真正的供需改善并未显现。从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来看,在“反内卷”预期开始之后,硅料生产企业的利润情况有显著好转。根据百川盈孚的统计数据,截至9月底,多晶硅行业毛利润已超过9000元/吨。硅料生产企业的毛利率较低点顺利修复。但是,下游终端组件环节提价并不顺利,由于国内需求疲软及海外市场订单调整,采购意愿偏弱,对上游涨价表现出部分抵触。价格传导链条不顺畅,反映终端的实际需求不算乐观。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8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230.61GW,同比增长65%;但是,8月,全国新增光伏装机仅为7.36GW,同比下降55%,上半年“抢装潮”将需求前置后,后续需求乏力。

10月,多晶硅市场将供增需减,短期供需平衡尚未显现。据SMM统计,10月,青海地区生产企业预计复产,同时有新产能企业爬产,多晶硅产量将超市场预期增加。下游硅片企业则因配额限制等原因适当减产,硅片产出或将下降。从总体来看,10月,多晶硅累库压力依旧存在。库存端,上下游库存结构有一定变化,期货仓单起到蓄水池作用,但全行业库存估计在45万吨左右,库存滞留问题在当前供需状态下难有改观。

进入四季度,多晶硅期货市场面临仓单集中注销与交割压力。按照广期所相关规则,1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闭市后,交易所对多晶硅期货仓库标准仓单和厂库标准仓单进行统一注销,生产日期超过90天的仓单货无法继续向后转抛。按此时间大致推算,则至少有2万吨仓单货受到注销影响,仓单消纳压力使2511合约面临价格压制。

综合政策预期、产业现实来看,硅料价格在前期经历政策预期与短期补库驱动后,在政策实际落地或出现新的催化变量之前,市场可能进入基本面修正阶段。产能整合政策与企业不低于成本价销售能够在中长期构建价格底部,但短期价格仍然面临库存高位与需求疲软的现实约束。预计10月受仓单注销、库存滞留及下游排产降低影响,多晶硅期货价格将偏弱运行。(作者单位:五矿期货)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