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效益增长“源头活水”——中铁资源鹿鸣矿业持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侧记
2025年09月18日 13:13 165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稀有稀土 作者: 王建国 李莹
从林海深处的勘探标尺率先立起,到智能矿区的数据洪流昼夜奔涌;从2011年“北方钼城”蓝图在冻土上落笔绘就,到如今跻身中国矿业版图中璀璨的“钼业明珠”,中铁资源鹿鸣矿业以十四载踔厉奋发之姿,在东北的黑土地上书写了一段资源报国的产业传奇。这座从荒寂雪原崛起的现代化矿山,始终锚定“效益提升、价值创造”目标,以精细化管理深挖内生潜力,以科技创新赋能生产变革,不仅实现连续多年达标稳产,更推动主要效益指标持续攀升,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与中国钼业绿色智能转型的标杆典范。
以管理升级撬动全面创效
“没有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就不会有企业效益的持续提升。”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琦的话表明了鹿鸣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多年来,该公司以强化生产管理为突破口,从制度落地、流程优化到问题处置,将精细化管理贯穿生产全链条,以管理升级撬动效益增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根基。
为了打通管理与生产的“最后一公里”,该公司将管理重心下沉到生产一线,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带班领导常态化深入生产一线,通过实地巡查关键工序、核查重点设备维护记录、与一线员工座谈交流等方式掌握生产动态,不仅让管理指令直抵生产末梢,破解“上层决策难落地、一线问题难上达”的沟通壁垒,而且从源头保障生产连续稳定运转。
“我们把年度生产指标进行层层拆解,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形成‘班保日、日保周、周保月、月保季、季保年’的阶梯式目标保障机制。”该公司生产管理部部长解明亮介绍,该公司结合矿山地质模型、设备效能等实际情况,建立了以“计划引领、精准管控”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机制,并借助智能化平台实现采、选、尾全过程精准管控,避免了“计划与执行脱节”的资源浪费,促进释放了生产效能。
走进厂矿车间,稳定设备台效、“标准矿石”参数体系、药剂添加制度、浮选精细操作,这些“动态参数调整”机制的应用,就像为矿石质量管控装上“安全阀”,避免了因矿石质量不达标导致的加工成本浪费。此外,该公司创新推行“包机制”、预防性维修机制、手持仪点巡检、数字孪生平台维修管理等设备管理模式,从隐患问题精准发现,到采取针对性措施,再到责任到人的闭环落地,大幅减少生产中断造成的产能损失,保障生产运行稳定,为效益持续增长扫清障碍。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设备运转率较设计值高出6.31%,设备维护成本同比下降约30%。
从领导带班的“一线工作法”,到全流程的“精细化管控”,鹿鸣矿业以系统化、精细化的现代生产管理体系,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激活了全链条创效动能。截至8月底,该公司矿石处理量及钼金属产量分别完成进度计划的108.18%、107.81%,产能较设计提高8%,走出了一条以管理升级驱动内涵式增长的新路径。
以价值创造推动降本增效
“降本增效绝对不是简单的‘砍成本’,而是重构企业的价值创造系统。”谈及以“价值创造、效益提升”为主线的大商务管理体系,该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孟庆胤有着深刻且独到的理解。在他眼里,深入推进大商务管理,关键要跳出“单点管控”的传统思维,让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变成实打实的“创效单元”,使每一分努力都指向“价值创造”的目标。
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大商务管理体系降本增效作用?鹿鸣矿业锚定“一切工作到矿山”的目标导向,以多层动态成本管理为核心,构建了穿透式大商务管理体系,打通了部门协同壁垒,推动大商务管理从“全面铺开”迈入了“提质增效”的新阶段。近年来,在以往容易产生“成本黑洞”的发包环节,鹿鸣矿业引入“六性四度”管理标准,即目标性、全面性、针对性、有效性、经济合理性、可考核性,以及深度、细度、精准度、保障度,把待建工程科学分类、整体发包,不仅规范了管理流程,更使成本降低10%左右。日常管理中,积极推动财务、商务、法务、采购“四融合”,“无预算不开支”成了雷打不动的铁规矩,每笔资金都有了专属“编码”跟踪,曾经的“管理难点”,如今都变成了一个个“创效亮点”。
为了切实把大商务管理落到实处,该公司设置了“公司级+生产单位”7个责任成本中心,明确各单元成本管理责任,设置重点管控项目,依据考核指标签订责任书,真正实现“谁创效、谁受益”。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创新推行“多维度积分制”,将工作业绩、创新成果、技能提升全部纳入积分范畴,积分可兑换培训机会、福利待遇,甚至与职务晋升挂钩。磨矿车间的徐师傅在今年设备集中检修期间提出的小改小革金点子被采纳,不仅拿了奖金,还争取到了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认定的名额。入职不到两年的年轻技术员小王说:“以前总觉得商务管理是领导们的事,跟我没啥关系,现在才明白,把设备维护好、让数据不差分毫,就是在帮公司创效,自己还能得实惠。”
如今,“价值创造”在鹿鸣矿业早已不是纸上的概念,它藏在每个环节的精准发力里,融进每位员工的主动作为中,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创效”到“我要创效”的转变,成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
以科技赋能促进提质增效
“科技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创新成果就是效益成果。”这一深植于鹿鸣矿业生产经营的理念,早已转化为实打实的行动,让科技创新成了企业提质增效的加速器。
为了打通部门间的“创新壁垒”,该公司构建起“科研攻关+QC小组+小改小革”三级创新机制,科研团队瞄准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攻关,QC小组专注质量提升,一线员工积极贡献“金点子”,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截至2025年8月,该公司累计授权知识产权专利195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51项,软件著作权32项。“强寒冷林区特大型钼矿绿色选矿工艺与特大型选矿装备集成技术”课题成果,攻克了严寒地区钼矿选矿效率低、能耗高的“卡脖子”难题,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让“冷区采矿”有了“热技术”支撑。
创新体系筑牢了技术根基,智能化建设则为企业提质增效装上“数字引擎”。自2022年成为国家《智能矿山建设规范》贯标试点单位以来,鹿鸣矿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起贯穿生产经营全链条的智能管理体系。“以前成本核算像‘翻旧账’,到月底才知道钱花在哪;现在成本管控平台每日实时显示关键信息,指标一异常,分级亮灯预警。”该公司商务管理部副部长李圣介绍,该公司上线的成本管控平台整合产量、能耗、物资、人力等全维度数据,实现了闭环管理,推动企业从“粗放管成本”向“精益算效益”转型,仅此一项,每年就能为企业节省大量隐性支出。
“过去设备检修像盲人摸象,现在靠数字孪生提前演练,心里踏实多了!”该公司选矿厂副厂长殷适新站在调度大屏前,手指轻点,半自磨机的三维数字孪生体便以厘米级精度复刻现场。这个耗时1年多构建的数字孪生平台,通过上百次动态仿真,将今年6月份原定11天的检修计划压缩了63个小时,带来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从“数据驱动决策”到“人机协同作业”,科技不仅改变了矿山的生产模式,更重塑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因。未来,鹿鸣矿业将继续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抓手,让这座亚洲最大单体钼矿在科技赋能下,持续释放“智”造活力,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