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观澜】转型之路——多晶硅之困(四)

2025年09月11日 10:24 34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回顾历史,对于多晶硅企业来说,入局有的是一场豪赌,有的则是一条长路。

2005年起,多晶硅“缺货潮”推动国内产能逐步提升,企业数量不断增长。2010—2011年,行业迎来第一轮高速扩张期,众多企业受高利润驱动纷纷扩产。但好景不长,2012年寒冬之下的多晶硅价格“雪崩”,豪赌入局的众多企业陷入困境。创下当时中国新能源最大IPO纪录的赛维LDK在2008—2011年疯狂扩产,却在随即而来的寒冬时期资金链断裂、债台高筑,经过多次挽救也不能起死回生。这一时期,大量中小硅料厂也因缺乏技术积累和资金支持,在价格战中无力支撑,纷纷倒闭或停产。

在行业低谷中,也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战略转型谋求生存。例如,协鑫科技历经10年研发突破硅烷流化床法生产颗粒硅,以巨大的成本优势进入市场,占比近两成。大全能源采取“向上一体化及横向发展”战略,拓展工业硅和圆硅芯业务,布局电子级硅料领域,具备的N型硅料生产能力也为其抵御市场风险提供条件。2018—2022年,在全球能源转型和中国“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多晶硅行业迎来新一轮繁荣发展。受政策大力扶持与市场需求爆发的影响,硅价飙升至历史高位,刺激行业产能再度疯狂扩张,新增产能集中释放又导致价格暴跌,全行业陷入深度亏损状态。内蒙古、四川等地出现多晶硅项目烂尾的情况,产能规模高达50万吨级的项目也爆出永久搁置的噩耗。

在这场大洗牌中,也不乏调整发展路径的企业。作为民族多晶硅开拓者,中硅高科从2003年成立到2005年实现中国技术自主可控,再到2011年万吨级产能位居全球前列,经历了2012年的行业寒冬,其将开拓步伐迈向高附加值的电子级硅材料,2014年开始逐渐形成以光纤四氯化硅生产为主的光通信产业基地和以电子级多晶硅、硅基电子气体为主的集成电路用基础材料生产基地。10多年来,该公司实现了半导体领域总计近40种硅基材料中20种的国产化替代,形成了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成功完成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材料供应的转型升级。

一路走来,多晶硅行业赛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人坚守初心,耕耘创新;有人捕捉商机,也及时止损;有人光彩褪去,只留下唏嘘;有人追名逐利,蜂拥而入也仓皇离场;有人倾囊豪赌,明明看中必胜的盘局却落得满盘皆输。展望未来,多晶硅行业深度调整仍在继续,产能出清、技术迭代的主线从未改变。头部企业通过减产控产、库存去化来缓解压力,政策层面通过开展“反内卷”行动、产能并购和设立绩效标准引导行业整合。如此一来,存活企业将迎来更健康的竞争环境,那些具备技术优势(如颗粒硅、N 型料)、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全球化布局的企业将在变革中脱颖而出。电子级硅材料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高端领域,正成为企业转型的新方向。多晶硅行业正站在能源革命与科技革命的交会点,从单一的能源材料供应商逐步向横跨新能源与电子信息的战略性材料平台转变。那些能在战略定力与创新韧性之间找到平衡的企业,将书写多晶硅行业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