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壁垒 创新机制 构建全媒体传播新范式——2025年中国行业媒体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体制机制类案例解析

2025年07月31日 11:7 373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突破壁垒 创新机制 构建全媒体传播新范式

——2025年中国行业媒体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体制机制类案例解析

在2025年中国行业媒体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认定中,体制机制类案例充分反映各单位在推进系统性变革过程中突破体制壁垒,创新管理与考核机制,推动资源整合、技术赋能、生产流程再造,不断提升和优化传播与管理效能,构建全媒体传播新范式。特别是5个入选案例,呈现出以下亮点:

一、机制创新:打破边界重构生产流程

入选案例均体现了顶层设计优先的理念,通过机制创新破解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国税务报创立“1+X工作室模式”,成立报社直联重点税收宣传工作室,并安排报社相关编采部门骨干编辑记者分别与团队成员开展深度业务交流,探讨团队建设思路,共同谋划税收宣传重点事项,形成“垂直+协同”内容生产链,如霍志远工作室产出40余篇深度解读,此举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行业媒体专业人才短缺难题。中国气象报建立媒体合作“绿色通道”,采取“一媒体一策”精准对接;创建“预报预警+科普解读”媒体通气会机制,针对重大天气过程开展递进式服务;与社交媒体平台构建合作机制,规范引导自媒体创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媒体协作创新体系。中国铁道建筑报首创“控客总控、谋客策划、创客制作、播客推广、监客跟踪”的“五客”融媒体工作机制,打通企业、媒体、平台、专业、人才、渠道之间的壁垒障碍,汇聚宣传报道工作合力。

1

2

3

二、技术赋能:构建智能传播生态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浪潮兴起,技术赋能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入选案例都从机制层面对平台建设、智能传播、新技术应用等进行了创新探索。英大传媒集团基于国家电网“光明”大模型打造传媒垂直模型,建设AIGC创作平台,实现智能媒资管理与内容生产,建成“113N”全媒体矩阵(1端+1矩阵+3共享+N单位),全网用户超1100万。海关传媒中心构建“1+4+N”智能传播体系:1个指挥系统+4大平台(舆情监测/媒资库等)+N场景应用,实现“策采编发管控馈”全流程数字化,推动传统媒体向“融智媒”转型。新技术赋能内容生产,催生新的新闻产品形态。中国气象报联合央视推出超虚拟现实“避险手册”科普片。中国铁道建筑报用穿越机拍摄盾构机穿越长江,结合《流浪地球》IP打造“未来地下城”场景,播放量超20万。

4

三、资源整合:激活全媒传播效能

多个媒体通过跨平台联动放大传播声量。中国气象报“绿镜头·发现中国”活动联动100+媒体走进17省,稿件2900篇登热搜榜。英大传媒集团将中央媒体宣传资源和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基层选题资源有效结合,策划开展不同主题的“新春走基层”联合主题采访活动。深度盘活内部资源激发传播效能。海关传媒统筹调配采编力量全员办报,实现内容生产模式与智慧生产传播双轮驱动,推出专题专版600余个,深度报道660余篇、动态报道2600余篇,有效促进了工作共融和资源共享,提升了全媒体传播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可读性,受到用户肯定。英大传媒集团以大宣传理念发挥新闻出版品牌全要素专业优势,建立“媒体+出版+品牌”全要素融合模式。

5

四、深耕行业:打造核心竞争力

专业性是融合转型的核心竞争力。入选案例都立足各自行业,深耕垂直领域内容资源,从“内容生产者”转向“资源整合者”,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海关传媒中心紧扣海关职责使命,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围绕海关改革实践,聚焦基层创新与典型示范,围绕智慧海关建设、“智关强国”行动,聚焦国际话语权建设,以“三个聚焦”构建全媒体传播新生态。部分入选案例国际传播亮点突出。中国铁道建设报充分结合国际传播特点,采取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聚焦适合国际传播的主题热点,注重企业宣传的属地化传播,在正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找到中外文化契合点,实现宣传工作助力属地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深度转变。英大传媒集团“一带一路” 十周年国际传播形成“系列综述+典型案例+整版报道+纪录片+融合短视频”的立体报道成果;《点亮阿里——一名工程师的日记》获评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视听中国 全球播映”优秀作品,获第45届美国泰利奖。

6

7

8

在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驱动下的新闻生产变革,正以不可抵挡的趋势重塑着行业媒体生产业态。持续推进新闻生产效率的指数级提升,内容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单向传播转向交互式沉浸体验、从单一媒介延伸至全场景覆盖的构想成为可能。我们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