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辉映的金色年华——记全国劳动模范、西南铜业员工郭开师

2025年05月26日 10:27 56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镍铅锌   作者:

摒弃浮躁,像大地一般沉着;埋头苦干,同耕牛一般忘我;革故鼎新,似幼芽一般蓬勃。西南铜业稀贵厂湿法区域值班长兼火法区域值班长郭开师依靠传承和钻研,凭借专注和坚守,25年如一日,秉承匠人之心,胸怀创新之志,如今,已成为贵金属冶炼领域的骨干力量,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像诸多贵金属冶炼工一样,郭开师将青春融入炼炉,岁月留在烟尘。他像一块经年累月淬炼的贵金属,沉淀出纯粹的光泽,却始终保持着少年般的热烈与赤诚。

冶炼岁月 冶炼人生

1999年盛夏,郭开师怀着对冶炼行业的无限热忱,踏入了云南冶炼厂(西南铜业前身)的大门。说起自己第一次的学习笔记,他笑道:“那时候理论是黑色笔,重点是红色,实操是蓝色,五彩斑斓,像画画似的。”那时的他,青涩却充满干劲,如同一株破土的春笋,渴望在金属的熔炉中汲取养分。望着眼前庞大轰鸣的设备、弥漫着金属气息的厂房,他暗自发誓:“这片熔炉中的火焰,终将映照出我的梦想。”

“一点一点地来。”他时常提醒自己。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厂房的玻璃窗,郭开师换好工作服,就一头扎进了贵金属冶炼的“战场”。他提前来到生产现场,仔细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指尖轻触仪表的金属表面,仿佛在聆听机械的脉搏。在师傅们操作设备时,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个步骤,手中的笔记本如诗行般密密麻麻写满要点,字迹被汗水浸湿,模糊成一片。

初入行业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复杂的冶炼工艺和精密的设备操作,郭开师也曾感到力不从心,仿佛误入迷宫,找不到出口。那次阳极泥处理的关键环节失误,让他备受打击,但失败的火星却点燃了他的斗志。此后,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利用下班和周末,反复研究工艺手册,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生产现场温度高炙烤,噪声轰鸣,汗水在他的工作服上凝结成盐霜……他从未抱怨,反而将这一切视为“冶炼的洗礼”。

就这样,年复一年,郭开师在设备与原料间穿梭,将阳极泥转化为贵金属的每一个环节都熟记于心。从最初连基本操作都不熟练的新手,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行家。每一次成功解决难题,每一次工艺的改进,都让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愈发深厚。冶炼,已融入他的生命,成为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说:“炉膛里的火,烧的是矿石,炼的是人心。”

岁月悠悠,郭开师从少年成长为公司的骨干力量。冶炼,见证了他的成长与蜕变;岁月,也铭刻了他对冶炼的执着与热爱。正如他所言:“冶炼即岁月,岁月即冶炼。我与冶炼,早已融为一体,像矿石与熔炉,彼此成就,彼此燃烧。”

打造自己的“代表作”

在郭开师的职业生涯中,铂钯生产线的产业化难题,激发他不断探索“斗志”。彼时,整个行业在该领域都缺乏成熟经验,没有现成的流程设备可供参考,工艺数据更是一片荒原。但郭开师像一位执剑的探险者,从未畏惧过挑战。他说:“没有路的地方,自己踩出一条来。”

在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国内外关于铂钯冶炼的文献资料,泛黄的纸页上布满了他密密麻麻的批注和标记,像一片被开垦的试验田。面对钯浸出率低的问题,他带领团队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实验之旅。从传统酸浸到生物浸出,他们尝试了数十种方法,每一次实验都如拆解一座精密钟表,需要精准调配原料配比、温度控制、反应时间,稍有偏差便前功尽弃。

寒冬腊月,郭开师和同事们依旧坚守在现场,裹着厚厚的工作服,蜷缩在设备旁,如同一群围炉夜话的守夜人。他们呼出的气息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指尖冻得发红,却仍紧握记录本,密切关注着每一个数据变化。经过3个月的反复试验和改进,他提出了创新性设计方案。调试阶段,设备轰鸣声如野兽低吼,他却像驯兽师般从容不迫,最终将浸出率提升了25%。那一刻,他的眼中闪烁着“炼金术士”般的骄傲:“技术的突破,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铂钯粗炼环节,面对原料结构复杂且主品位低的难题,郭开师又另辟蹊径,创新运用电位法提前去除杂质金属铜。他带领团队在现场搭建起模拟试验平台,连续1个月吃住在分厂,不断调整电位参数,观察杂质去除效果。那些日子里,他的工装沾满油污,头发凌乱,却宛如一位在实验室雕琢艺术品的匠人。最终,该方法不仅有效改善了原料结构,还使铂钯的回收率提高了15%。同事感慨:“老郭的脑子像台永动机,总能在绝境中挖出金矿。”

这一系列艰难的技术攻坚,见证了郭开师的智慧与勇气。他坦言有心力交瘁的时刻,但更多的是成长与磨炼,“一路摸爬滚打,也到了该出成绩的时候了。”他说,“西南铜业要有作品,要打造自己的代表作。”

熠熠生辉铸匠心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25年间,郭开师见证了西南铜业的变迁与发展,也经历了自己从青涩少年到领军人物的蜕变。然而,在这时光的长河中,有些东西始终未曾改变,如同熔炉底部沉淀的贵金属,历经高温仍熠熠生辉。

对专业的执着与热爱,是郭开师不变的信仰。在电解银粉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工作中,他常常为了一个微小的杂质含量波动,连续几天泡在生产现场。那份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让他将铁峰牌银锭的杂质控制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银锭主品位高达99.998%,远超国家标准,化学品位合格率100%,黄金产品化学品质合格率同样为100%。他说:“纯度不仅是数据,更是匠心的刻度。”

面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郭开师勇于革新,大力推行精益管理。他深知,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实施“阿米巴”经营管理、“作业分改革”“双向选择”等改革举措时,他充分考虑员工的利益和发展需求,制订了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措施。这些管理上的变革,让团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像一台精密仪器被注入润滑油,运转得愈发流畅。

但在这变与不变之间,郭开师始终坚守的是对团队成员的关爱与责任。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特殊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位员工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和工作难题,如同一本写满温情的诗集。每当有员工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工作之余,他还经常组织团队活动,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感情。这份真情与关爱,让团队凝聚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位年轻员工说:“郭师傅不仅是领导,更像一座灯塔,总能在迷雾中为我们指明方向。”

在西南铜业搬迁项目中,郭开师更是将这份责任与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带领技术骨干组成攻坚小组,严格把控设备安装调试的每一个环节。在他的统筹下,原本预计需要数月的搬迁工作,仅用一个多月就完成了湿法关键设备的搬迁和安装。而他培育出的青年人才,也在这次搬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积极参与到新厂区的规划和设备调试工作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郭开师欣慰地说:“年轻人是未来的火种,我要做的,就是点燃他们眼里的光。”

岁月无声,时光不语,却默默见证了所有。作为一名贵金属冶炼工,最令郭开师感到自豪的,是拥有点石成金的“魔法”。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