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市场分化 氧化铝步入深度调整期
2025年05月22日 13:18 39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有色市场 作者: 周匀
一季度,全球氧化铝市场在产能释放与需求错配中步入深度调整期。国内产能集中投产,加剧了供应过剩,价格下行压力凸显,而海外市场因地缘产能扩张与贸易流向重构,呈现出区域性震荡态势。中国出口激增,打破了传统贸易格局,新兴需求国成为关键增量,产业链利润从上游氧化铝冶炼向电解铝环节加速转移,新能源需求与成本优势推动下游利润扩张,形成“上游承压、下游突围”的鲜明分化。
供应过剩主导价格下行
产量与产能:扩张速度远超需求增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中国氧化铝累计产量达2259.6万吨,同比增长12%。山东、山西、广西分别以781.94万吨、521.91万吨、403.54万吨位列前三位,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75.4%。产能方面,广西华昇新材料有限公司的200万吨二期工程、山东汇宏新材料有限公司的400万吨置换产能项目、河北文丰新材料有限公司的160万吨冶金级氧化铝技改项目相继投产,推动运行产能攀升至8723万吨/年,产能利用率达86.1%。尽管河南、山西等地企业因亏损检修减产300万吨,但新增产能规模远超减量,供应压力持续累积。
价格与成本:部分企业亏损倒逼减产
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氧化铝现货均价为3983元/吨,较2024年四季度现货均价5700元/吨,下跌30%,但同比仍上涨23.55%。成本端,进口铝土矿价格从120美元/吨跌至85美元/吨,国产矿复产,行业完全成本下探至3158元/吨。分区域看,沿海地区(山东、广西)依托进口矿占比超80%,成本约为3000元/吨,维持高开工率;内陆地区(山西、河南)受运输成本拖累,成本达3150元~3600元/吨,部分企业出现亏损。
库存与供需失衡:过剩压力达历史峰值
数据显示,3月末,国内冶金级氧化铝库存攀升至120万吨,较2024年末增长45%,创历史新高。供需缺口测算显示,一季度,国内电解铝复产仅需54万吨氧化铝,而同期新增供应量达700万吨,过剩量级为需求增量的13倍。
进出口窗口期收窄与结构嬗变
出口量激增后回落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3月,中国氧化铝出口70.16万吨,同比增长66.40%。3月,俄罗斯集中采购氧化铝14.21万吨,占当月出口量的47.9%。出口激增主要因为国内价格跌幅(40%)远超海外(23%),但随着印尼、印度产能释放,3月末出口窗口收窄。
进口量锐减反映内需疲软
海关总署数据,一季度,我国氧化铝进口量仅为8.88万吨,同比锐减90.63%,创近10年新低。进口来源国转向巴西(52%)、德国(17%)和日本(16%),长协采购占比下降至60%。
利润再分配与成本传导滞后
电解铝利润扩张至历史高位
氧化铝成本占比从45%下降至38%,推动电解铝利润修复至2000元/吨以上。1—3月,国内电解铝运行产能增加7万吨,至4385.40万吨,铝价突破21000元/吨,库存降至86.20万吨。新能源领域(光伏支架、汽车板)用铝需求增长15%,成为主要驱动力。
铝土矿—氧化铝传导链条断裂
矿山让利滞后于氧化铝价格下跌,导致冶炼端亏损。从时间错配情况来看,进口矿降价周期(120美元/吨降至85美元/吨)滞后1~2个月。从区域矛盾来看,山西企业通过检修倒逼国产矿降价,沿海企业则受益于进口矿成本优势。
海外新产能释放压制价格弹性
CRU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球冶金级氧化铝产量达3593.60万吨,同比增长4.41%。价格层面,海外氧化铝均价518美元/吨,同比增长40.88%,环比下降2.98%。但是区域分化显著,澳大利亚FOB价格从450美元/吨跌至378美元/吨,跌幅达16%。
海外铝土矿价格跌至90美元/吨,但冶炼成本降幅滞后于氧化铝价格下跌,导致澳大利亚东部地区FOB价格与国内价差收窄至100元/吨以内,抑制了中国出口套利窗口。3月末,中国氧化铝出口盈利从1月的1300元/吨收窄至200元/吨,出口量环比回落43%。
综合来看,一季度,全球氧化铝市场在产能扩张与需求分化的矛盾中完成周期切换。未来,行业需要关注铝土矿成本下移速度与电解铝需求韧性,在产能出清与利润再分配中寻找结构性机会。
(作者单位: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