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铝融合可以换个思路
2025年05月22日 10:33 39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王爱慧
近年来,在钢铁行业竞争激烈和铝行业盈利能力较强的产业发展形势反差下,众多钢企进军铝产业,投建铝项目,为自身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然而,这一趋势却引起了市场的质疑。
钢铝融合发展是否可行?如何兴利除弊?不妨换个思路。
钢铁行业和铝行业属于“兄弟”行业,在生产上存在很多相通、相似的流程。钢铁企业可以从赤泥中提取铁精粉作为原料,形成钢铝能源和资源优势互补,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钢、铝两个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并行发展,随着中国钢和铝产量在全球供给过半,两个行业融合发展,并打造新型循环经济产业圈已成趋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提取赤泥中的铁、钙等元素,推动利用赤泥生产氧化铁粉、硅铁粉、铝铁粉等产品,鼓励钢铁企业在配矿冶炼、烧结球团、铁矿石脱磷、化渣等环节,以及短流程炼钢等领域使用赤泥及其综合利用产品,引导氧化铝生产企业、赤泥综合利用企业与钢铁等赤泥综合利用产品应用的重点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协作机制,推动后端综合利用产品使用需求向前端赤泥产生、中端赤泥综合利用产品生产等环节延伸。
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也提出,加强铝土矿伴生铁矿等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深入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鼓励提取赤泥中的铁等有价值元素。
这两个重要的行业发展方案都强调了钢铝融合发展的重要性,鼓励要加大力度提取铝产生赤泥中的大量铁资源。
由此可见,钢铝融合发展符合行业生产流程再造的基本原理,符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
然而,近来,钢企投建的这些铝项目反响却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新投建的项目太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氧化铝产能10735万吨,在建氧化铝产能1490万吨,拟建氧化铝产能超过2000万吨。据公开消息,最近河北省就有3家钢企披露了拟建3个740万吨氢氧化铝项目的消息,合计折合氧化铝近1500万吨,约占我国2024年氧化铝总产量的17.5%。短短的时间内,如此扎堆投建新项目,市场怎能不翻车?
二是投建的项目太大。对于钢铁行业年产10亿多吨的产业规模来说,1000万吨规模的项目算不上大,但对氧化铝行业来说,那可不得了。一个项目投下去,就有可能引发行业“海啸”,直接影响市场的供需平衡。在氧化铝行业,常规的项目规模一般为80万吨、160万吨,近年来个别大项目也有300万吨,但上千万吨的大项目还不曾有过,这么高调地一股脑儿投建着实欠妥当。
事实证明,今年以来,由于市场对氧化铝过剩风险的担忧,国内氧化铝现货价格不断下跌,当前行业已经由去年下半年的大幅盈利状态进入全面亏损状态。
那钢铝融合能否换个思路?在不增加氧化铝产能总量、不加重产能过剩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呢?
从生产流程上讲,钢铁企业有这种转型思路是对的,因为可以利用钢铁企业的优势,应用到生产铝的工艺中来,包括能源和资源利用优势。但如果大干快上,便很容易引发新一轮的产能过剩。不过,有色行业可以借鉴钢铁企业的做法,与钢铁企业合作,这样既没有增加行业产能的总量,又利用了钢铁行业产能的优势。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也肯定了钢铝融合发展的模式,并给出了新的发展思路:特别要加强同一区域内的钢铁企业与有色企业之间的流程整合、互融、互通的研究,从单一流程优化迈向区域流程优化。
众所周知,生产氢氧化铝和氧化铝都会产生大量的赤泥,而在这些赤泥中又伴生着大量的铁矿,尤其是源自几内亚的铝土矿,共生的铁品位更高。同时,我国又是一个铁矿资源匮乏的国家,这些铁矿如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将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若能将这些赤泥中的铁矿提炼并加以应用,则是对资源最大化的利用,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因此,从产业循环的角度来看,氧化铝产业与钢铁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副产品或废弃物,可以成为钢铁生产的原料或辅助材料,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降低企业的综合生产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区域经济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形成循环发展新格局,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但这种融合发展的模式是合理的、渐进的、多样化的,而不是直接新建几个大项目这么简单、粗暴。钢铝企业合作发展需要深度融合,可以由铝企业牵头融入钢铁产业。这样更具有主动性,更有利于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换个思路天地宽,钢铝两个行业可以充分利用产业优势,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底色,科学、合理地融合发展仍将大有可为,但切记不可乱为。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