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江西有色地勘五队

2019年02月27日 10:4 408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怀揣着毕业分配的通知书,带着心中的梦,离开学校,奔向心目中向往已久的理想单位。

终于到了驻足心中的目的地——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五队驻地鹰潭市余江县锦江镇。

时日正值仲夏,加上刚下过雨,更是显得闷热难耐。锦江这地方属于红砂岩地质结构,相比其他地方显得更加的灼热了许多。

锦江属于余江县的一个小镇,单位就坐落在镇的边缘,紧靠着民主村,与其说单位坐落在镇上,倒不如说它扎根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村。坐了一天半的车,当时真的有点累,可心想着向往已久的单位就要到了,这种累也早就被焕发的精神所取代。

沿着指示牌的方向,两步并一步地前行,是因为踌躇满志。走到一个分叉路口,当时的心里瞬间产生了些许的疑虑。心想:“这是去江西冶金地质勘探五队(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五队前身)的路吗?”此刻真有一万个疑问。眼下只见一条泥泞的、路上布满东一堆、西一堆牛屎的“大道”,道路两侧破旧的、坐落不齐的土房。我穿着一双刚买的球鞋,也顾不了那么多,顺着行人来往的足迹,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

大概十分钟行程,在一个拐弯处,看到了单位的招牌,这才使之前忧虑的心,稍稍放松了许多。

刚到单位,环境不同,接触到的人不同。对单位也不甚了解,相比在学校时,就显得更加陌生。走进大院,单位有一年纪稍长的门卫,问清我的来历后,把我引导到人事科,这样就作为参加工作的第一次报到。

领导的热情和职工的热心,使我之前的那种顾虑消退了不少。

当时单位的年轻人不算多,大都是一些叔叔、阿姨辈的长者。看到我的到来,一个个欢欣鼓舞,喜出望外,像是迎接久违的赤子归来,那份热情、那种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个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很多东西一时半会难以买到,叔叔阿姨们给我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他们所给予的都是自己所缺少的。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生活的照顾至今我还难以忘怀,在当时真的是雪中送炭,感觉自己又回到了温暖的家。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熟悉的人也多了起来,也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和环境。按照单位惯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新员工培训,从中学到了野外工作的必备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在学校没有学过和接触到的知识。

培训结束后,随即分赴各自的新的岗位。

五队是一支物化探大队,我被分配到远离队部的一个分队,远在赣西分宜县的一个小镇——界桥。

刚刚熟识的人,熟悉的环境,又要暂时的别离,去新的地方,开始新的工作。

记得第一次到野外,遍地荆棘丛生,山高地陡。野外陌生的环境让我既感到惊喜又有点慌乱。真正意义上的野外工作就此开始。

第一次上山的那天,从事的是电测深电法,由于高山地区车辆无法通行,我与其他物探人员不仅每天除抬着沉重的物探仪器到测点,还要抬着笨重的发电机攀爬上山。山路崎岖,我们只能齐心协力,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将发电机抬到了指定位置。为了获得更好的观测信号,反复调整电极极距,不断放线、收线。碰到不稳定的测点,反复观测,只为采集更准确的数据。

正是这种不畏艰难、不怕麻烦、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获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我也得到领导的高度评价。我想,我的工作态度与效果,不也是我们这些地质人时刻保持求真务实、不畏艰辛真实写照吗?

初出茅庐的我,肩上无力,加上爬山的时间短,一时难以适应,干了一段时间活儿后,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浑身乏力,多次在不经意间就躺到了山上的空地上,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才缓过神。心想地质工作者真的很艰辛。时间长了,也就不把爬山当一回事。            

不记得过了多久,抬发电机上山渐渐被电法专用电池取代,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

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科技日益进步,时代不断发展,地质人也开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掌握了许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应用于地质找矿之中,使地质找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为国家找到了更多新的异常矿点。

那个年代,除了下雨天,基本上都是在野外作业,经过长时间的摸爬滚打,餐风露宿的日子早已成为习惯,从而练就了我一身爬山本领。

在老一辈地质人的口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地质队员,上山三个澡,早上露水澡,中午汗水澡,下午雨水澡。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地质队员的艰辛。在山上的时间久了,自然就对大山有了别样的情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也早已习惯了自己的工作,也热爱着自己的地质事业。只有到了岁末,才能从山上下来,回到久别的队部,整理好长期在野外的地质资料,编写好每一份地质报告,算是全面完成了一年的野外工作。这个时候,也是我最为放松的时候了,因为只有这段时间,才能换上常年少穿的衣服,享受一年一度的探亲假,回家探望自己的亲人,相约曾经的同学与朋友。

在分队的那些年,由于我工作比较突出,吃苦耐劳,得到领导和同事高度评价。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要说成绩,也是全体队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我真的很感谢这些为地质事业而奉献的人,从心底感到庆幸,觉得当初选择的这个事业没有错,更加坚定了为地质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和信心。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我接到通知,被调到队部生产科。整理自己的日常用品,一个地质包,一床被子,一个破旧的木箱子,就这样上路了,又一次回到锦江。前往队部的那条泥泞的路早已被水泥路所取代,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道路也随改革的春风变宽、变大,实现了旧貌换了新颜。这条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条改革开放之路,一条通往发展的路,也成为五队突飞猛进的起点。

伴着改革的春风,地质行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发展。就像农村实行土地承包一样,野外的工作也实行承包制,一改之前不到时间不能从山上回到队部的局面。大家必须按照年初规划设计的要求,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完成的基本工作量计算工资,这一措施的出台,大大提高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大家齐心协力,以争先恐后的姿态,大干快上,不仅保质保量,且提请完成工作任务,既得到了该有劳动报酬,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参与别的勘查项目。

也许是年轻的缘故,加上自己对地质事业的执着追求,在野外的每一天都觉得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可以说乐在其中。

时间到了二十世纪末,单位终于要从乡下进城了。局领导从大局出发,从五队发展实际状况出发,作出了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最佳选择。1997年底,五队正式从锦江镇搬迁至九江市。

当时的这份喜悦表现在每一位职工的脸上。

20年间,五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刚到九江在南湖小区的简陋办公场所,到眼下高耸的现代化办公大楼,成为鲜明的对比,它也是五队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

五队也从原来单一的地质找矿发展为工程勘察、桩基检测、地基施工、建筑施工、酒店服务、房地产开发等多产业的队伍。特别以办公大楼为依托,成立锦都龙荷酒店,形成优良的固定资产,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九江地区树立了良好的品牌精品酒店形象。

经营收入过亿、产业规模过亿、职工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年轻职工不断壮大,职工子女在城里上学的问题得以解决,职工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足以证明五队在自身发展中的巨大潜能。

回首往事,五队每一次的华丽转身,每一次的转型升级,我看到的是“江勘人”勇于创新的决心、敢于实践的担当。

初来五队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却是三十八载。

回想起自己走过的历程,有艰辛有汗水,有欢乐有泪水。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这片红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未来与归属。

 

带着荣誉与期望,我也即将退出让我为之奋斗几十年的事业,顿时有些许的失落,但初心未改,为地质事业奉献的精神尚存。我坚信,在吹响局“大地质立局,多产业并举”的号角中,五队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抓管理,大胆改革、知难而进,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团结协作、集思广益,定能让五队在改革发展的征程里不惧劲风、策马扬鞭。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