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专业装配式建筑方向人才培养新战略

2018年04月16日 10:11 749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建设工程   作者: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施工已广泛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而我国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的占比仅约为5%,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发布,各地相继出台实施细则,我国装配式建筑已进入迅速发展期。装配式新工艺的产生对传统建筑产业冲击很大,从装配式建筑设计到施工人员培训,再到工程管理等环节都发生着重大变革。而作为培养建筑产业技术人才的广大院校,也在这场变革的冲击范围之内,毋庸置疑,建造方式的改变使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采取新的人才培养策略来适应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新需求已势在必行。

实施“岗位能力教师先行”理念面对建筑产业升级新需求,为让学生岗位能力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高等职业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师需要明晰自己的进修方向,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实施“岗位能力教师先行”的理念,对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提升装配式施工技术教学能力。各高职院校应与相关的装配式建筑企业合作,可考虑成立建筑产业化教育联盟,共同打造装配式建筑教育平台,双方在共享理论知识的同时,由企业提供实践平台,供院校教师进行实地研究锻炼。同时,院校和企业可以将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以及重难点进行系统梳理,制成相关教材,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除此之外,院校教师还应当具备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施工理念、标准化意识、互联网思维等,以适应和满足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的发展,且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匹配,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的智力支持,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新施工工艺的冲击下,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进行调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传统人才培养方案。装配式建造方式是传统建造方式的发展和升级,并不是颠覆,实施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前提是掌握传统施工工艺,尤其是在装配式构件的加工过程中,包含了钢筋加工、混凝土浇筑、模板架设等。因此,培养装配式建筑产业相关人才,需要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并不是舍弃传统施工工艺,而是将新工艺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具体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校企共同参与,使人才培养方案既要能够培养传统施工专业人才,又要具有装配式建筑新工艺、新技术等专业知识,只有两者兼顾,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建筑产业升级新需求,既能适应建筑构件的加工、装配式施工,又能适应传统施工工艺的建筑物施工。

此外,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考取装配式岗位证书所涉及到的内容,从而为学生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开发装配式建筑教学资源库众所周知,相关产业的专业教学资源可以为该产业提供巨大的教学技术支撑。广大高职院校应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技术转化、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着力开发装配式建筑教学资源库,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形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装配式实体工程相结合进行教学,形成“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并推动建筑类专业教学改革,扩展教与学的手段与范围,带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通常来说,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动画、题库等资源,素材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资源库的“辅教辅学”功能设计方便教师个性化搭建课程、教学组课、在线组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并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变革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执教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教学资源库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进一步拓展了课堂之外的学习空间,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同时,学生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相关网络模块也可以了解专业所对应的行业、职业岗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获知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发展与应用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服务面不仅仅只应对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为企业和社会人员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学习方案推送、在线学习、讨论互动、监测评价等服务。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的普及在给建筑产业带来变革的同时,广大高职院校也应积极应对这股变革的力量,积极探索与创新,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开发相应课程,打造教学平台和资源库,为适应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系滨州职业学院教授、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