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六十载 昂首阔步新征程

——八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谱写改革新篇章

2017年08月03日 10:20 356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建设工程   作者:

  大漠西部,镍都金昌,活跃着一支“八冶铁军”。创建于1955年10月的八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大西北最早组建的从事冶金化工工业建设的施工企业,由东北转战至西北,见证了新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在戈壁荒滩上建设了“铜城”白银、“钢城”嘉峪关和“镍都”金昌,被人们誉为“共和国功勋部队”。半个世纪以来,八冶铁军的足迹遍及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外多个国家,“诚实守信、八冶铁军”的企业品牌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当前,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增幅放缓和结构调整的推进,建筑市场原本激烈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未来的建筑企业间很有可能呈现分化、裂变、重整的格局,建筑市场的“寒冬”周期将不会太短。面对严峻的挑战,八冶建设集团结合自身企业特点,从改革机制体制入手,大刀阔斧地实施模拟子公司运行、走多元化发展路子、培养优秀人才队伍,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仅彻底解决了“为谁干”的问题,提升了企业的内生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分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而且不断弥补企业短板,提高了发展效率和质量,为新常态下的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新启迪。
  模拟子公司制让八冶行稳致远
       2006年,八冶集团完成了政策性破产和改制重组,破产改制重组后八冶迎来了“人员精、包袱轻、机制活”的发展机遇期,实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显着成果。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瓶颈制约,而且“为谁干”的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013年以来,八冶集团从自身实际出发,遵循市场化和人性化原则,按照先易后难、自下而上、先行先改、分步实施的思路,从股权改革入手,在项目部、分(子)公司和集团公司三个层面,实施以股份制为重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已确定改制的地区分公司、专业化公司等单位,全部改制为模拟子公司。
  模拟子公司由集团、模拟子公司班子成员、员工及外部股东共同出资组建混合所有制经营实体,按子公司管理模式运营,但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模拟子公司的资本金根据分公司(专业公司)的人员构成、施工能力、市场占有率等因素分别确定,但不少于500万元。公司在所有新开工项目中实行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和项目股份制,建立“股权多元、决策共商、效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项目运行机制,通过核心管理层和骨干员工入股,引进社会资本,将分、子公司改制成为集团公司、核心管理层、骨干员工及外部投资者共同出资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其中集团公司持股30%,核心管理层持股不低于30%,骨干员工和社会股东持股不超过40%,且社会股东持股不超过20%。在出资方式上,集团公司以评估后的资产入股,分公司班子成员、普通管理人员、施工一线人员和社会股东均以现金出资。
  “这样一来,员工持股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劳动者又是资本所有者,既成了投资管理者又是监督者,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八冶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李万福说。这种“334”股权模式,在公司保持控制力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股权设置,形成制衡约束机制,实现管理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截至目前,八冶集团完成了19个地区和专业公司的模拟子公司改革,所属的四个建设公司对各自的项目部进行重组整合,49个基层单位的模拟子公司已经改制到位。员工持股后有了双重身份,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使员工从“要我干”到“为我干”,增强了责任意识,调动了积极性;分公司也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激发了分、子公司活力,实现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李万福常说:“好的机制能够使懒人变勤快,愚笨的人变聪明;而差的机制一定会使聪明人变笨,勤快人变懒。”只有抓住人性化和市场化的结合点,把权力和财富真正分给员工,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干”的问题,才能激发企业活力和内生动力,实现员工潜能的最大化,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模拟子公司制将个人与公司的利益相捆绑,实现“分责到个人、分红到个人”,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增强了员工的使命感与成就感,让个人与公司成为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好的机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模拟子公司制就是这样一个好的机制,机制转换的甜头已经尝到,市场化改革的红利已经释放。现在处于建筑业混合所有制前列的八冶建设集团,产值较改制前直线式增长14倍,职工收入几何式增长4倍多,公司股本金分红达到16%以上,其中4个模拟子公司2014年股本分红率高达20%。实施员工持股的模拟子公司与未实施员工持股的公司相比,劳动生产率高出30%左右,利润高出20%左右,员工收入高出30%。2016年,全年新签合同量达65亿元,完成施工产量达65.15亿元,实现利润5710万元,同比增长5.3%,上缴税费2.23亿元。完成了国资委考核指标和公司年初预期的指标,企业资本持续保值增值,为实施“十三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冶建设集团公司在甘肃省国资委的指导下,拟出台集团公司层面的股权调整和员工持股方案,通过引入“有限合伙”模式,进一步规范员工持股,建立员工持股流转、退出机制;通过引进20%的战略投资,优化股权结构,建立起员工持股、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现代化企业。
  转型升级促八冶多元化发展
       面对建筑市场“寒冬”,八冶建设集团公司实施转型升级和战略转移,明确提出了“一二三”发展战略。以把八冶公司建设成国内知名、具有国际竞争力,一元为主、多元发展的大型总承包企业为“一个目标”,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坚持“三条路子”——以建筑业为主、走大型总承包的路子;以房地产为公司第二大主业,走房地产发展路子;走装备制造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有色金属再生利用等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从市场倒逼机制和自身实际出发,八冶建设集团公司实施转型升级和战略转移,着力推进“三个转型”。一是向高端建筑企业转型。将公司资质由一级提升到特级,开发新技术,新专利,创新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设计、咨询、投资+建造+运营EPC总承包转型,向“建筑制造”企业发展。二是向建造与投资并重的现代企业集团转型。增强融资能力,扩大资本运作。投资领域要涵盖基础设施、房地产、城市建设、建筑产业园、医养产业、现代农业等。探索“投资融资+工程建设+项目运营模式”,参与PPP(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三是向国内外一体化的国际化企业转型。在开发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坚持国际化战略,增加境外承包工程份额和投资兴建建材项目。
  自此,八冶人踏上了新的征途,加大向市政高架、轨道交通、综合管廊、核工业、新能源等领域拓展力度。成立管廊公司、轨道公司和管廊研究所,拓展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海绵城市等经营领域。加大住宅产业化、医疗养老、房地产和城市综合开发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开展多元化经营。组建了矿山工程、筑炉防腐、岩土爆破等专业工程公司,优化了企业战略布局,生产经营出现新气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国内的经济和资源发达地区成立区域公司,成立了华东、中原、山东、京津、宁夏、兰州等10个区域分公司,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医疗养老产业在八冶转型发展过程被定为除建筑业、房地产业外的第三大主业,成为了企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今年6月,八冶首个医养项目——康颐医养·幸福e家展示中心在金昌举行了开放仪式,该项目投资10亿元,是甘肃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医养项目,总占地面积340多亩,总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融合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全方位的现代活力医养社区。发展适老、养老服务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八冶针对国内中高端养老市场,创新推出先进的商业医养模式,依托八冶医院为基础,联合八冶广茂源生态有机农业、中国台湾亚洲大学长期照料系等全产业链资源,立足金昌、面向甘肃,规划投资200亿元,将在甘肃多个地州市建设10个以上的医养项目,建立健康医疗、养生养老、旅游度假、有机农业、文化创意、适老科技的医疗养老产业运营体系。
  八冶建设集团公司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新机遇,积极“走出去”,在中亚五国开展物流、商贸及房地产等业务。与国内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船出海”开拓国际市场。“借船出海”是八冶创新开展的海外拓展方法。起初,八冶的人才构成和企业实力距离国际化发展还有一定距离,直接承揽国际项目风险太大,所以,依托承接我国大型企业的海外项目,作为施工方摸清当地政治、风土人情、评估风险,在当地扎根。与中国黄金、中国有色、中核集团、紫金矿业等央企和上市公司紧密合作,同时获得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核集团、长春一汽、保利集团等知名企业会员资格和合格供应商,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先后承接了安赛乐米塔尔(南非)公司全套还原铁安装工程、缅甸莱比塘铜矿工程、伊什坦贝尔德金矿选矿厂工程、俄罗斯图瓦克孜尔-塔什特克多金属矿土建及安装工程等项目的竣工,获得了良好的口碑,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和人脉,为八冶独立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八冶公司已经在南非、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缅甸、越南和巴基斯坦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能够独立承担当地的国家项目。在“十三五”末,力争海外业务营业收入占比达到10%以上。
  能人汇聚为八冶注入前进活力
        当前,八冶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到了新阶段,新产业的发展、新业态的培育,都需要人才作为支撑。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流向,是衡量一个企业经济活力和未来前途的重要标准。目前,八冶有员工近5000名,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000多名,平均年龄35岁,呈现出年轻化、国际化特点。
  八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机制,按照“边发展、边打造、在打造中发展、在发展中打造”的原则,坚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铁军队伍建设。
  改制重组后,八冶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使用体制机制,通过“育苗子、给位子、压担子”等方法助推人才事业发展,调动人才积极性、增强其岗位能力。以“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导师带徒”和培养“百名青年领军人才”活动,促进青年职工尽快成才。通过“十结合三联系”,练思想、练观念、练技能,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实现了新的跃升。
  八冶还与兰州理工大学、长春建筑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等院校联合办学,借以提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能力和学历水平,涌现出50多名全国优秀项目经理。举办各类培训班,有效提高了职工专业技能素质,新取得一、二级建造师百名之多,1200多名职工取得住建部职业资格证书,岗位持证率达100%。有效开展流程再造、管理再造、人员再造,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建立市场化的用人和薪酬分配机制。坚持市场化导向,全面推动企业人事、劳动用工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推行以竞争上岗、末位淘汰为主要形式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用人机制,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主、股权激励相结合的薪酬分配制度,使得公司员工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责任权利和利益分配到位。
  八冶秉承与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理念,用好的福利待遇留住人才、凝聚人才。近年来,该公司每年按照10%的幅度提高员工工资,员工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先后在兰州、金昌两个基地为员工建成数万平米经济适用房,还专门为大学生兴建了小户型的经济适用房。此外,八冶还建立困难群体补助的长效机制,以企业筹资、干部集资的方式成立了八冶互助基金,每年拿出40多万元救助慰问困难职工。
  在提高物质待遇的同时,八冶注重用企业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来营造文化氛围,倡导忠诚理念,增强人才队伍的团队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在企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营造一个拴心留人、健康和谐的人才生态良好环境。
  模拟子公司制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多元化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八冶建设集团将紧紧围绕“一二三”发展战略,以实现出资者满意、员工幸福为宗旨,做强做大企业,继续建设百亿企业。八冶人将继续增强推进改革的能力,坚定不移地推进集团公司的转型发展,不断激发改革活力,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抱着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担当,继续行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交出无愧于时代的改革答卷!

3998811399881%20(6)399881%20(3)399881%20(5)399881%20(2)3998812399881

责任编辑:杨净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