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梦里常回祁连山

——甘肃省水勘院“祁连山保护区内(张掖段)探采项目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编写侧记

2017年07月27日 9:55 284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从张掖市区出发,技术人员至少要经过六个小时车程才能到达目标矿区所在的祁连山腹地。这片山脉的山顶四季白雪皑皑,山中悬崖峭壁,山间道路崎岖。这里就是甘肃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以下简称“水勘院”)《祁连山保护区内(张掖段)探采项目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方案》项目组20余名地质队员夜以继日奋斗的野外调查地。
  急地方政府所急,想地方政府所想
       今年2月26日,水勘院接受张掖市委、市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委托,对肃南县凯博煤矿等21个位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缓冲区内的探、采矿项目进行矿产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编写。
  接到任务后,该院高度重视,立即召开紧急安排部署会议,成立了由院长张耀辉担任组长,总工程师尹政、副院长冯嘉兴担任副组长,副总工程师徐威担任技术总负责,地质工程勘察院副院长姚兴荣担任项目负责的项目领导小组。举全院之力,从地质工程勘察院、矿产勘查分院、新疆勘察分院、兰州勘察分院等实体抽调20余名精兵强将组成项目组。
  项目开始前,该院组织所有项目成员进行了《甘肃省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技术要求》技术培训,通过集中学习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认识,明确了目标任务,统一了技术要领和工作标准,从而确保工作进度、工作质量和工作安全。
  争分夺秒,20天完成357个野外调查点时间紧、任务重、工作质量要求高、野外调查环境恶劣,这是此次野外调查工作面对的主要困难。
  祁连山脉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道路冰雪覆盖,矿区山路历经雨雪冲刷大部分已无法行车。分布在肃南、民乐境内祁连山腹地的357个调查点,能坐车到达的寥寥无几,走一个调查点徒步两三个小时成了习以为常的事。山中行走,常会遇到一边陡壁,一边断崖的小路,或是路面结冰落石横堵的死路,在这样路况极差的情况下,有时候一天只能跑一个点。
  面对繁重的野外调查任务,有限的时间和极端恶劣的野外调查环境,为了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组全体成员废寝忘食地工作。吃饭时在脑海中整理资料,调查结束回程途中整理野外调查记录,晚上回到驻地还要加班到深夜,除了半夜休息的几个小时,白天最多在车上打个盹,每天工作的时间最多时长达20个小时。
  山里没路的时候,技术人员就得步行到达矿区。很多矿区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顶上,那里常有凶兽出没。有一次,项目小组赵建宇、赵伟、曹春满三人前往海拔3500米高的那木沟铜矿废弃矿井做调查时,一到山顶就遇上了狼。高原反应的痛苦加上近三个小时缺氧跋涉,一行人到达矿区时早已累得精疲力尽,连逃跑的力气都没有。或许是数量上占了优势,对峙许久后野狼主动离开了山顶。考虑到山中积雪过厚,河道冰冻,若此时放弃调查离开,再来一趟又得花费一天时间,必将拖慢工作进度。为了按时完成调查任务不给整个项目组拖后腿,他们冒着狼去而复返的危险,克服内心的恐惧全力投入调查工作,最终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此次调查点工作。
  齐心协力,打造精品项目
        回忆起在山中度过的日子,作为项目组的两名女技术员——李晓丽和文静,都觉得艰苦却无比充实。祁连山中天气变幻无常,两人常常行至半路就遭遇天气突变,有时斜风细雨,有时狂风暴雪。山中风雪天气会导致视线受阻,路况不明的情况下,司机只能沿着路上偶尔可见的车轮印记缓慢向前行驶。在海拔三四千米的山上,若遇上极端天气,冲锋衣和帽子远远不够御寒,定点、测量废弃房屋长度、写野外记录……这些平时得心应手的工作,因为手脚冻得麻木僵硬而开展起来十分费劲。再加上高山缺氧,行动变得非常迟缓,每一个工作步骤完成起来都格外不易。山路艰险,摔倒是常有的事,她们不在意自己是否受伤,最害怕摔坏了野外调查的设备。每次一到车里,首先检查仪器设备是否完好,待四肢回暖,就抓紧时间补充遗漏的野外记录。她们认为只有工作做到最好,才能不枉费这一路的艰辛。
  野外工作辛苦且危险,内业工作虽然相对安全却并不轻松。结束野外调查工作后,技术人员要开始紧张的方案编写工作。水勘院院部办公大楼的四楼,走一圈过去就会发现很多活体雕塑,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二点,他们趴在电脑前几乎很少离开。为了赶进度,有些技术人员甚至吃住都在办公室里。
  在高强度的工作下,制图组技术人员常常会觉得脑袋嗡嗡作响,绘图仪运行的声音总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技术人员在野外采集调查数据,制图组要将这些数据在地图上逐一录入,一张图上既要明确地显示矿山坐标,又要在图下表格清晰反映每个矿区的基本特征。电脑屏幕上芝麻大小的字,常常一不留神就看花了眼,又得重新订正。
  项目方案评审前夕,制图组几个同志更是彻夜不眠。为了赶着出图评审,他们从早上八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七点多,终于赶在项目评审前的几个小时交出了绘图。
  每一个调查点都通过了高标准验
        收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了确保野外调查工作规范,报告编写质量过硬,项目领导小组在每个项目组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后都要进行实地检查,所有项目还要进行阶段性抽查。作为项目的技术总负责,年过五十的徐威白天爬山趟河,到各个项目组检查指导工作,晚上还要整理资料到深夜。
  在张掖市肃南县凯博煤矿等21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野外调查、室内编写过程中,项目领导小组成员身先士卒,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将20余名不同部门的技术人员凝结成一个团结奋斗的集体。院内部审核中,项目领导小组每一次检查提出的整改意见,项目组都非常重视,彻夜修改编写方案,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反复总结项目进展中的经验教训。
  在这样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要求下,项目组在现场详细调查、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坚持按照因地制宜,切合实际、便于实施、经济合理、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严格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等10部规范进行方案编制。
  专项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测绘面积65.44平方千米,工程地质剖面测量24.52千米,1∶5000地形图测量8.4平方千米,完成调查点357个,拍摄照片4250张……短短一个月,20余人组成的项目小组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查阅资料,听取汇报,质询答疑……6月4日,傅伯杰、陈发虎、高锐、杨树锋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7位来自中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单位相关领域教授、研究员组成的重量级评审专家组,对该项目方案进行层层严格审查,一致给出“方案编制的基础资料详实,整治方案科学,可最大限度的降低祁连山矿山探采项目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的高度评价,同意通过评审。该方案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了技术依据,还被甘肃省环保厅列为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规范之一。
  如今,水勘院的这些技术尖兵们为了祁连山的生态保护修复,仍然在巍巍祁连山的悬崖陡壁之间跋山涉水、继续战斗。

责任编辑:杨净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