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实建强地质调查科研支柱产业

——访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综合所所长胡泽松

2017年06月28日 13:6 185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新常态下,对于一支主要承担矿产资源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研究业务的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来说,该如何适应地调工作的新要求,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近日,中国矿业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综合所”)所长胡泽松。
  胡泽松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人,与他在一起,总觉得在与时间赛跑。胡泽松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在企业的多年历练,使他对地调工作如何与矿业更好融合有着更深刻的感悟。上任还不到一年,他就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使成都综合所的各项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
  中国矿业报:当前面临的基本经济形势如何?这对成都综合所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胡泽松:一是地勘工作总体形势严峻,面临挑战。自2012年起,不到4年时间,全国地勘投入从510亿元降至247亿元,降幅超过50%,年降幅13%。这是从2006年至2012年地勘投入从130亿元增加至510亿元,年增幅高达48%的快速增长后的急刹车和巨骤减。这意味着2006年后6年,伴随着地勘投入高速增长的是队伍扩充、基础条件投入的提升;也意味着2012年拐点后,人员过剩,条件闲置。据统计,目前49%的单位给闲置职工放假,有83%的人收入下降。
  二是市场项目成果转化收入不容乐观。成都综合所原来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主要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主要面对矿山企业。当前,一方面矿业市场持续低迷,矿业供给侧改革进入攻坚期,去产能、降成本压力巨大,矿业企业科技投入减缓、技术改造投入趋缓;另一方面,随着地调工作思路调整、变化,成都综合所面临丧失地调项目对选冶类项目的支撑保障作用的压力,项目成本会大幅增加。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市场项目成果转化收入。
  中国矿业报:与以往地调工作相比,您认为现在的地调工作主要发生了哪些显着变化?
  胡泽松:我认为主要有四方面变化:
  一是地调工作部署发生深刻变化。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纳入了部门预算并实现了常态化。长期困扰地质调查事业的预算调整频繁、年年搞立项、预算下达晚等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为公益性地调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地调项目的立项常态化要求我们沟通、组织、协调的能力和力度要不断增强,项目库建设必须做实做强。尤其要加强与总工室、资源评价部等部室的联系,夯实“稀土为核心、三稀为重点”的业务基础;要加强与地方地勘队伍的协同攻关,使项目之源永不枯竭;要加强内部专业间的协同配合、良性竞争,形成优势和合力。
  二是地调项目部署发生深刻变化。从过去3000~4000个项目齐头并进,水漫金山,转变为“十大计划、六十项工程、300多个项目”,精准对接服务国家战略、解决重大地学问题、推动地域经济和精准扶贫。
  地调项目部署必须突出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问题导向,以大型能源资源基地建设为抓手,资源评价、技术经济评价、环境承载力评价并举。
  大型能源资源基地一要资源可靠,二要技术经济可行,三要环境可控。工作部署是全局型、总体性,水工环、物化遥多兵种联合作战;工作步骤是渐进式、阶段式,资源、技术、经济、环境大纵深梯度推进。
  这些都要求我们具备更高更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要求我们具备更高更强的发挥国家公益性地调队伍引领作用的能力,要求我们具备更高更强的建设一流地质调查队伍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地调项目考核体系发生深刻变化。一流队伍建设的要求、项目法人负责制与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的管理体制、科技创新能力与平台建设、人才培养、项目质量进度预算执行、项目产品体系,对地调项目、人才队伍建设管理评价提出更高要求。
  项目考核从以自我评价为主转变为争先创优与末位淘汰并存的考核机制,考核对象从子课题向二级项目转变,牵一发而动全局。这也要求我们有更高、更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以及更高、更强的团队意识。绝不允许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让国家地质调查工作受到干扰,甚至遭到破坏。对那些做好做坏地调项目无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思想必须坚决克服和制止。
  四是面积性工作带来的经费管理的深刻变化。在成都综合所地调项目中,地质填图等面积性工作比重占主导地位。与以往科研项目不同,面积性工作的工程施工特征导致预算的刚性强、调控回旋余地小。随着项目工作经费与单位经常性费用(人员、装备经费等)的逐次脱钩,尤其是工资总额局内统筹并向重点岗位倾斜政策的推进,成果转化收益局内适度调控奖励地调成果创新政策的推进,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做好局部利益服从大局取向的思想准备,深度研判,主动适应。
  随着项目综合度、集成度的提高,外委项目会成为我们承担地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公益性队伍的引领作用,要求我们的综合研究能力、成果集成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经费统筹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有不断的提高,要深度研判,主动适应。
  中国矿业报:在当前情况下,贵所如何抢抓机遇,确保经济运行适应地调工作新常态?
  胡泽松:抢抓机遇,主动适应地调工作新常态是成都综合所今后的重点工作。
  一是要建实建强地调科研这一支柱产业。要充分认识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是我们的责任,不摇摆、不动摇;充分认识地调科研在我所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定海神针作用,不摇摆、不动摇;充分认识开放、合作、共享、竞争是我们发展的不二选择,不摇摆、不动摇。
  要以“所局合作”为主要模式加强项目库建设,要加强成都综合所项目办的建设工作,要畅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管理部门、大区项目办、计划协调人、工程首席的联系,接受其领导和指导,打破部门、单位壁垒提高立项质量,要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公正、公平、公开,能者上、庸者下,给想干事的提供机会,给能干事的提供舞台,给干成事的提供通道。
  二是要加快资源技术经济概略评价体系建设。建设资源技术经济概略评价体系是我们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地调新常态的重要措施。要以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成矿背景下矿物的赋存规律来形成技术经济概略评价,实现技术经济概略评价与地质调查成果表达体系的兼容、与后期工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相兼容。要注重发挥专家数据库的作用,加快技术经济概略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摆脱工业技术经济评价模式下的“一矿一评价”束缚。
  三是革新观念、改进方法,实现工作的转型、蜕变。要抓住稀土、钒钛磁铁矿、锂矿这个“牛鼻子”,抓住油气与非常规能源评价、土壤重金属修复的机遇,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探索深化“产学研”合作双赢的共建模式,强体魄、补短板。
  要大力推动“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在成都综合所油气评价中心组建到位后,及时总结经验,推动稀土、钒钛、锂资源“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的建设,要突出矿产综合利用专业特长和优势,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拓展成果转化渠道、扩大成果转化收入。
  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巨大成功,使中国地质调查局全体干部职工引领世界科技进步的自豪感、公益性地调工作引领商业开发的使命感、建设一流新型地调局的信心得到极大的提振和增强。我们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要求,明确定位,瞄准目标,主动作为,积极适应新常态,开拓工作新局面。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