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地质环境工程产业

—— 记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地质环境工程院

2017年06月27日 8:45 215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4月28日,在贵州省举行的“五一”劳动节表彰大会上,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兼地质环境工程院经理张斌走上领奖台,代表该队地质环境工程院领取了“贵州省工人先锋号”荣誉奖牌。
  捧着这份沉甸甸、金灿灿的荣誉,张斌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他深知这份荣誉既是对其多年来地灾防治工作兢兢业业、卓有成效的褒奖,更是对地质人在新起点上干事创业的激励。
  地质环境工程院自成立以来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不会到会、由会到精的艰辛历程。2012年,地质环境工程院成立之初仅有7人,主要从事矿山水工环地质,零星做点与地灾相关的工作。经过5年的历练,现在队伍人数已扩大至34人,服务领域拓展到地灾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岩土工程勘察,地基与基础工程,地下水(机井)工程,地热勘查等,实现了水工环地质、工勘施工领域全覆盖,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2016年,该院承接各类地质环境工程项目115个,目前已结题102个,产值突破亿元大关。与2012年单产业产值相比,翻了五番,成为新形势下106地质大队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学研判发展趋势,及时转变发展方式早在2012年前后,地质勘查事业发展如火如荼,就在106地质大队承担的贵州省惟一一个国家级项目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整装勘查、省级项目纳雍县金盆-以支塘向斜煤炭资源整装勘查找矿成果频传时,队领导却冷静分析、辩证研判地勘行业发展趋势,开始着手调整产业结构,将工作重心逐渐向大地质方面转移。加大水工环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力度,通过岗位锻炼和外送培训等形式打造地灾治理人才,升级地灾治理相关资质,并引导地质环境工程产业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根据政府和市场需求拓展服务领域。2014年下半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队党委确定了以创新驱动、巩固地质勘查业为基础,做大做强地质环境工程产业,稳妥推进对外合作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将原来的水工环项目部变更为地质环境工程院,逐步将分散到各项目部的水工环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到地质环境工程院,以壮大技术队伍。正是由于队里产业结构调整起步早,当面对矿业经济下滑、地勘项目急剧减少的严峻挑战时,该队已具备了开展地质环境工程工作的精干队伍,同时拥有地灾治理资质4个,并全部升级为甲级,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相应的资源,为做大做强地质环境工程产业奠定了人才、资质、技术、经验等基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地质环境工程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相结合。作为一线生产经营部门,地质环境工程院职工恪尽职守、任劳任怨,连续3年圆满完成了大队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在年终考核中屡获一等奖。
  作为综合性地勘单位,要想做大做强地质环境工程产业,单从专业技术力量来说是无法与当时的专业队伍相比的。因此,地质环境工程院从实际出发,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在不同项目组之间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会,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如今,地质环境工程院已培养在读博士1人、在职硕士7人,考取国家各类注册职业资格证书33个。在地质环境工程院,昔日的找矿能手成为地灾治理能手、水工环行家。随着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服务意识的增强,近年来该院所实施的项目在检查、验收中受到贵州省专家组及地方政府、国土资源局的一致好评,树立了“贵州地矿”的良好形象。
  勇于拼搏 开拓进取地质环境工程院成立之初,该队就寄希望于做大做强地质环境工程产业。近年来,地质环境工程院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提高自我。从不敢拼到敢拼,从不愿承担到勇于担当。在做好水工环地质、工勘施工项目的同时,充分发挥地勘单位公益性职能,积极参与地灾应急治理、大型地质灾害及受地质灾害威胁学校的治理工程,先后参加了7个县、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上千处,参加地灾应急调查上百处,提交报告上百份,确保了上万名人民群众生命、数十亿元国家和群众财产的安全。
  2015年8月,在连续强降雨情况下,印江县峨岭街道办事处老屋旁的一处斜坡发生剧烈变形,严重威胁斜坡下方数百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一旦斜坡失稳将对印江经济大动脉S304省道造成严重破坏。险情就是命令!在接到应急抢险任务后,地质环境工程院立即组织精兵强将,克服重重困难,在1个月内完成了35根直径2.5米、桩长20多米的抗滑桩施工,有效阻止了滑坡的发生,保证了印江经济大动脉的畅通。同时,优质高效、文明的施工受到贵州省专家组成员、印江县政府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高度评价,该工程被印江县政府指定为地灾治理的样板工程。
  张斌说:“贵州省作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省份,地灾治理形势依然严峻,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地质环境工程院作为一支地灾治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心系民生责无旁贷。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一如既往地加倍努力,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奋力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