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趋势下,地勘单位怎么办?

资源地质和民生地质双管齐下求发展

2017年06月15日 8:40 326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近年来,有色金属地质勘查行业出现许多新变化,影响了地勘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地勘单位将何去何从?在6月8日~9日召开的第十四届全国有色金属地质勘查行业发展与改革高层论坛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地质矿产分会会长王京彬阐述了地勘单位未来发展趋势。
  王京彬认为,资源地质的发展高峰期已过,打造精干的矿产勘查队伍势在必行。勘查投资近几年连续下滑,既有矿业周期性的原因,也与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后期、资源需求增长放缓、矿产资源重要性紧迫性相对下降有关。
  而民生地质将迎来大发展机遇,预计要持续二三十年较长时期。美国生态环境修复用了很多年,中国高强度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其生态环境修复时间也会比较长。
  另外,他表示,资源的红利在海外,需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资源合作和地勘产能合作。国家对资源勘查开发的政策在调整,过去是鼓励找矿开矿大开发,现在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并重,从环保要求看,国家要求做绿色勘查,勘查将成本提升约20%,但没有相关经费支持,实际上提升了勘查成本,矿业权要求退出生态保护区。这些都表明政策转向更重视环境。通常工业化早中期是资源开发优先,后期是资源与环境并重,完成工业化后则是环境优先。欧美等发达国家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中国在向发达国家迈进,也会走这样一条道路,在国内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未来资源需求会更多地依赖全球资源配置。
  此外,他认为地勘单位也在从过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转向资源地质与民生地质双主业发展,大资源、大地质、大数据会成为地质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地勘体制改革实际上在加快推进、逐步深化,事企分开,大部分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是大趋势。
  为应对以上趋势,王京彬认为,未来地勘单位应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两手抓,两促进。一是抓地勘体制改革,强调顶层设计,要多研究和主动争取政策。二是抓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反映到地质工作领域,可能包括去矿产勘查产能、去矿权、去事业编和资质门槛。原来地勘单位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矿权,现在许多地方不再新设矿权、矿权退出保护区、提高矿权维护成本等相关措施,是在强制性去矿权。地勘单位也要主动去矿权,矿权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质量低的矿权不是资产是负债,要保留的是高质量矿权。降成本是共性的。补短板,是要补民生地质的短板、补绿色的短板、补科技创新的短板。
  对于未来发展,他表示,一是要双主业发展,通过资源地质和民生地质双主业发展,对冲矿产勘查下行风险,增强双服务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政府需求和市场的需求,要从争取项目到创造项目创造需求转变。二是做好地质+,延伸产业链。地勘单位在上游的调查勘查阶段多是同质化竞争,向产业下游延伸逐步体现出产业链的差异化。三是能力建设和风险防控,要高度重视人才和合作网络建设,不能自闭。看准的事赶紧干,看不准的多调研,不犯大错误。总的看,有色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总体相对较好,但改革和发展是不平衡的,更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少走弯路,稳健发展。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