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创新驱动"中国钛谷"强势崛起

2017年04月24日 9:18 260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钛资讯   作者:

  宝鸡被称为“中国钛谷”,我国第一颗氢弹引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颗软着陆卫星顺利返回、第一次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及实施奔月工程……这些重大科技工程都留下了“宝鸡钛”的身影。
  在宝鸡高新区,聚集了钛产业企业500多家,其中有25家被认定为钛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宝鸡高新区钛生产能力占全国的60%左右,占世界产量的20%以上,承担着中国90%以上高端钛材产品的生产任务。
  近年来,宝鸡钛产业强化平台载体,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打造完整的钛产业链条,转型升级成果显著,宝鸡钛产业规模居全国之首,处于世界第四位。
  科技创新:产业链向应用领域延伸
  目前钛材生产国主要有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及欧洲少数国家。中国在原料和材料规模、加工能力方面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尖端应用领域方面,仍处于追赶地位。
  宝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赟介绍,为实现从产业中端(钛材料制造)向产业终端(钛制品创新)的跨越,近年来,宝鸡充分发挥钛产业现有优势,重点支持具有一定基础的优势企业,在高品质棒线丝材、板材、高品质超细钛粉制备技术等方面开展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瓶颈。如引入中广核集团合作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级锆、铪合金品牌已建成投产,对我国核电安全和整个核电行业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钛带生产线等十余个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年产3万吨钛铸锭、2万吨钛材加工能力,新增产值百亿元以上,形成完整产业链和规模优势。
  2013年9月,宝鸡高新区钛产业被列入全国首批8个专利导航实验区。2015年,宝鸡市科迪普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钼铌合金板靶材加工工艺”已获日本授权,这是宝鸡高新区钛产业列入全国首批8个专利导航实验区后,获得的有色金属行业首件国外专利。2016年成功通过美国授权,并获第十八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同年宝钛集团的“一种真空蠕变校形炉”专利获第十八届中国专利奖金奖。
  目前,在宝鸡国家专利导航实验区形成了“专利导航→专利/商标品牌的国内外申请布局→引导专利风险投资→产业化→替代进口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创新模式。2016年宝鸡高新区专利申请量2327件,同比增长82.5%。
  马赟说,宝鸡市不断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一方面围绕宝鸡钛及钛合金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引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另一方面,与各科研院所进行项目深入合作开发,如与西安交大合作建设3D打印材料创新中心,与华中理工大学共同建设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西北区域中心等,为产业发展配置高端研发平台。目前,宝鸡·中国钛谷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研发中心2个,博士后工作站2家,院士工作站2家,重点实验室2家。
  服务创新: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据宝鸡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郝晋升介绍,在宝鸡高新区,基地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培育和支撑着钛产业创新创业,目前已建成围绕互联网+钛产业创新集群、3D打印产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孵化场地20余万平方米,每年培育新材料领域创新产品50余项,建设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基地、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形成各层次人才团队十余个。
  创新创业环境逐步优化。陕西省钛及稀有金属材料产业联盟现有联盟成员单位81家。在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开展知识产权培训、争取政策资金、加强产业整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钛产业大数据库建设正在进行中,宝鸡·中国钛谷钛材交易中心已开始运营,国家钛材产品监督检测中心一期已建成投用。
  郝晋升说,宝鸡高新区发展钛产业的过程中,建立起陕西高端装备产业基金和陕西新材料产业基金等投资引导基金,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新三板”上市等,特别是对具有创新科技成果的初创企业和中小科技企业进行重点关注和扶持,促进创新技术快速落地形成产品,这些都为宝鸡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同时,引导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等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吸引各类银行在宝鸡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开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期权贷款等新型业务,探索“助保贷”、会员式互惠担保基金、信用贷款、科技保险、融资租赁、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多种融资模式,有效缓解了企业创新的资金压力。近三年来成功在“新三板”挂牌的钛企3家,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的1家,在陕西省股权托管中心挂牌的2家。
  郝晋升说,预计到2020年末,宝鸡钛产业创新能力将迈上新台阶,初步建成钛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钛及钛合金),国家级钛材料监督检验中心;力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15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达到100家,专利申请量达到5000件,培育引进重大科技成果100项。

责任编辑:于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