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金山上放飞青春

——江西地矿局物化探队新疆且末——若羌项目采访随记

2017年03月03日 8:37 883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QQ图片20170302141037

  新疆且末-若羌地大物博,山川壮丽,民俗奇异,旅游资源丰富,但从未开展过旅游地质调查。江西局物化探队三名年轻的地球物理技术人员在该地区参与开展的1:5万地质图幅填补了该地区旅游地质调查的空白,此次旅游地质调查涉及了冰川地质及冰川景观等,为当地旅游开发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地理地质数据。2016年6月上旬,他们踏上了向阿尔金山勘荒探宝的西行之路--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高的沙漠地区,这里常年受塔克拉玛干沙漠影响,气候干燥,植被稀少,是中国四大“无人区”之一。
  【漠风嘶吼】
  相貌清秀的85后小伙易逸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他毕业于中国地大研究生学历,略显瘦弱文气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果敢坚忍的心。采访中,他告诉我,穿越40度左右的沙漠地带,翻过渐趋寒冷的高山峡谷,再到趋于零度的日落时分,他们每次去工区的路程仿佛穿越了四季,更体味了所有的天气无常。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只要早上天气晴好,他们就背着厚重的地质包,装上地质锤、地质铲、放大镜、样袋、地图、GPS、对讲机和干粮等物品,向高山进军。为了预防沙尘暴,他们用俗称“围脖”的厚布裹住脖子和嘴巴,但仍然被吹得灰头土脸,干裂的嘴唇上好几道血口子,是裂了又好,好了又裂,活像个“土猴”。他们在阿尔金山北部沙漠中进行地质填图,地面上的砂砾温度高达50-60度,即使穿着3公分厚鞋底的登山鞋都烫得烧脚,十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脚上磨出了大大小小的水泡。“戈壁滩最常起风,有时甚至会把一辆车的油漆剥个精光。旋风更多,一根冲天尘柱,会扯断帐篷的脚绳,会把倒在地上的人连推几个跟头。每次去工区都得花上2小时穿越茫茫戈壁,才能到达阿尔金山脚下,而我们面对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自然流畅地诉说着,我记录的笔尖却迟迟停顿在纸上,内心也是五味杂陈。
  【绝壁逢生】
  当谈到野外工作状态时,易逸的眼里闪过一丝兴奋:“开展1:50000路线地质调查工作,不是在山坡上就是在深谷中,深谷中水流湍急,基本上是沿沟行走,山坡上陡峭险峻,坡度达30多度,爬山只能四肢并用。记忆深刻的就是‘攀崖过河’和‘四脚翻山’,那时的我们活像一只只互帮互助的‘穿山甲’。”
  易逸分享了一段“攀崖过河”的现场视频给我,视频里赫然出现一面坡度趋于60度的悬崖陡壁,几个身穿绿色迷彩服的汉子紧贴石壁缓慢移动着,身下2米就是奔腾不止的河流,“哗啦啦”的水声响彻耳膜。一不小心几块石头被踩碎,碎石滑落而下,却立马被大水冲得无影无踪。这里既没有可供落脚的羊肠小道,也没有容易抓握的杂草树根,石头山体覆盖着尖锐而松动的碎石片。他说:“由于当天下午雪山融水增加,根本无法徒步过河,为了不漏掉一个样品设计点,就必须赌这一把。你看,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个走在最前面的是陶少成呢。”说完,易逸指着一个矫健瘦高的背影。果真,就是那个运动细胞发达的小陶,90后的他此时仿佛像个野外老手般,不仅第一个攀过悬崖,而且还热心地指导后面稍显害怕的队友,甚至折回崖壁中间,用手护住队友容易打滑的脚,一步一步护送他到安全地带,老一辈地质队员的“三光荣”精神悄悄在新时代年轻地质队员身上生根发芽,发光发热。他们在无数次过河中总结着经验教训,学会了“投石探河”、“抱团过河”等新技能。有次,遇到宽且急的水域,队员们胳膊挽胳膊围成圈,抱成团在河水中跋涉了整整4小时才抵达目的地开展工作,鞋子从头到尾都没有干过。
  【地窝子蜗居】
  田立明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典型的80后北方小伙,同事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田博士”。他跟我聊起一段“打游击”途中住“地窝子”的故事,“九月初,项目组租用了8匹骡马驮着生活物资进入工区东部开展工作,我们几个技术人员是先行进沟的,下午突降大雨,山洪暴发,我们被困在一个废弃的玉石矿驻地,而驮着给养和物资的骡马却困在半路上无法到达。此时,在矿山附近有个破败的地窝子,屋里很黑,遍布灰尘和垃圾,屋顶还有个大窟窿。没办法,我们只能选择在漏雨的地窝子里过夜,没有睡袋,也没有帐篷,还好身上带了打火机、柴油和硬邦邦的馕,生了火,又垫了垫肚子,才勉强能够合衣睡下,一整夜五人轮流烧火。但寒冷的夜里,雨水夹裹着冷风从土质屋顶渗漏而下,冷醒后才发现衣服早已透湿,只能又起身烤衣服,如此反复折腾了好几回。半夜山洪变大,洪水夹杂着石块眼看就快上涨到地窝子口。在惊险和担忧中,我们熬到了第二天傍晚,山洪逐渐退去,骡马才将帐篷睡袋等生活物资驮到我们住的地方,可睡袋都湿透了,我们只能又生火烤睡袋,直到半夜才将就睡下。”
  【河道遇险】
  “说起来,陶少成还算是我的救命恩人呢。”易逸对我说起他河道遇险的经历,除了危险背后的心有余悸,更多的是感恩,是胜过友情的战友情谊。
  “那天的工作是进行剖面测量,到了下午,雪山融水增加,河水变得湍急,但为了回到驻地,也不得不趟河过去。由于第一次过河没有经验,岸边目测水域较窄的我自告奋勇和陶少成首先过河,可刚走了两步就觉得不对劲,河水竟然漫到大腿根部,双脚被水流冲撞得快失去平衡,但这时打退堂鼓也不太可能,心想只要加快速度,大迈几步就能跨过去。可没想到,就是这个鲁莽的决定差点让我被河水冲走。当跨出一大步后,我感觉自己的支撑腿已经完全失去了重心,还好关键时刻,站在身后的陶少成用尽全力挽住了我的胳膊,这才幸免于难。” 自那次起,他们才真切体会了过河的危险性,在无数次的过河中总结着经验教训,学会了“投石探河”和“抱团过河”等新技能。有次,遇到宽且急的水域,兄弟们穿着全服武装的雨裤,胳膊挽胳膊围成圈,抱成团在河水中跋涉了整整4小时才抵达目的地开展工作。
  【皓月相思】
  当我切换到一张皓月当空的照片时,身旁易逸的表情倏地凝固了。“那是中秋前夕,驻地没有信号,不能与家里联系,还好有天上一轮圆月相伴,遥望着东南家乡的方向,鼻子一阵阵发酸,我似乎在月亮的光晕里看见了爸妈的脸,好想好想他们。”易逸的家乡在湖南常德,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他未能常伴病魔缠身的父母左右,直至双亲近年先后离他而去,但在单位的一声号召下,他仍然简单收拾了沉痛的心情,踏上了困难重重的西行之路。田博士的儿子快四岁了,小家伙对地图特别敏感,认得不少中国省份和地名。每次只要爸爸不在家,他就会提溜着一张中国地图,不厌其烦地问妈妈:“爸爸又去哪里出差了?”不知不觉,小家伙背下了爸爸所有踏勘过的足迹,哪里有绵延的雪山,哪里有五彩的风筝,哪里有奔跑的羚羊,秋去冬来,日复一日,可美丽风景的背后却是鲜为人知的艰辛。
  漠风、绝壁、山洪、皓月、地窝子在遥远的西北边陲诉说着有关他们的故事,那些可爱的年轻地质队员们把沉甸甸的背包甩动在宽阔的双肩,放飞青春梦想,探索深处,求知远方。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