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国动力电池被贴上“质量差”的标签?

2016年12月05日 8:47 251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作者:

  从8月份开始三星Note7手机频发爆炸事故,成为手机行业中一大“丑闻”,多数人都认为事件发生的罪魁祸首就是电池导致的,虽然三星有所澄清,但依旧无法找出手机自燃的根本原因。所以电池质量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电池不仅在手机等电子领域是热门应用,同时在能源汽车行业也备受关注。
  近些年,我国政府颁布相关政策,采取多种方式补贴电动汽车,但并未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这种措施容易导致企业盲目投资、企业对产品“逐量而轻质”等现象。由于锂电池行业业的入门门槛较低,国内一些投资者盲目进入产业,缺乏技术积累,造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还有些企业瞄准政府对电动汽车的扶持,造成锂电池过“热”,质量却得不到保证。电池安全性能是产品质量的“灵魂”,一旦缺失,一切都无从谈起。在保证安全性的情况下,电池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是企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中国动力电池的生产企业应在技术及关键工艺中寻求突破,提高产品合格率,提升电池的稳定性,注重其安全性。
  相反,三星SDI、LG化学和SK等着名的动力电池企业由于其产品技术成熟,占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绝大部分市场,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从2014年起三星SDI、LG等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建立工厂,开设生产线。
  中国企业在面对“外来者”的情况下,压力空前巨大。如何摆脱“质量差”的标签,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就显得尤为重要。早在2015年9月16日就工信部发布了《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旨在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管理,提高行业发展水平,推动锂离子电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该规范对锂离子电池生产实行准入,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技术水平低的锂离子电池行业项目,并通过规定企业电池年产能不低于1亿瓦时等条件,以避免行业“散、小、乱”发展趋势。
  根据规范条件可知,进入名单的电池企业应满足以下规模要求:电池年产能不低于1亿瓦时;正极材料年产能不低于2000 吨;负极材料年产能不低于2000吨;隔膜年产能不低于2000万平方米;电解液年产能不低于2000 吨,电解质产能不低于500吨。企业申报时上一年实际产量不低于实际产能的 50%。这不仅可以防止企业一窝蜂发展汽车动力电池,又一定程度上保证规模化生产,促使部分企业优化重组,一些“僵尸”企业退出市场,保证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的不成熟,还未能成为全球市场中的主角。电池的质量直接关乎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使用寿命及安全性,对于我国整车企业以及电池、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来说,未来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