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地质调查事业

——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在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6年11月14日 8:35 253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经过一年多筹备,我们推出了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史纲、百年画卷、百名人才、百项成果、百项理论和百项技术,编撰了曾在和正在地调局直属单位工作的40位院士的传记,编写了“李四光学者”、“杰出地质人才”和“优秀地质人才”百名人才介绍材料,编写了计划协调人、工程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名册,编写了自1999年以来地调局系统20位为地质调查事业奉献出宝贵生命的地质工作者的事迹。
  一百年来,地质调查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有力地服务了民生事业发展、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战略实施,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地球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级人才。
  地质调查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地质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历史,就是一部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地质人才培养与成长的历史,就是一部地质文化创造与传承的历史。
  第一,地质调查百年历史是一部地质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己任,着力破解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重大问题。
  百年地质调查,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地质调查局最初建立,地质先辈们以“欲发达国家实业,必先从事于地质调查”之担当,在隆隆炮火中开展石油、煤炭、盐等“实用之矿产调查”,以利民生。新中国百废待兴,地质工作一马先行,带动百业,建立了五大煤炭基地、十大钢铁基地,发现了大庆、胜利等油田,使我国甩掉“贫油国”帽子,为新中国建设、“两弹一星”成功发射提供了资源基础和工程基础。改革开放后的3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60倍,地质工作满足了经济高速增长对大宗矿产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实施新一轮地质大调查,提出了青藏高原陆陆碰撞理论,发现了以驱龙铜矿为代表的一批重要矿床,在贵州安页1井、松辽盆地外围、银额盆地等“四新”油气、页岩气调查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中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15年,已探明储量的矿种达161个,其中20多个矿种探明储量位居世界前列。
  百年地质调查,始终以服务社会和民生为宗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尽快摆脱洪水灾害,地质部与水利部合作,为长江、淮河等主要河流的流域规划编制提供了宝贵的工程地质资料。在经济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不断强化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有力支撑了三峡水利枢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核电站等重大工程建设。新时期,及时跟进国家重大战略,在“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中,积极发挥基础支撑作用。面对日益激烈的海洋国际竞争,加快海洋地质调查,勘查开发海洋矿产资源,切实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随着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积极服务防灾减灾,完成全国2020个山地丘陵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24万余处。初步查明全国68%耕地的土地质量,解决或缓解缺水地区2200万人的饮水困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己任,坚定不移地推进地质调查战略性结构调整,落实国土资源部党组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的“六大服务”要求,精心实施地质调查“十大计划”。
  第二,地质调查百年是一部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着力发挥地质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努力增强依靠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
  百年地质调查,是我国地质科技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创造性提出“燕山运动”、地质力学理论、多旋回构造理论和陆相成油理论等,在地球化学填图、岩溶地质、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地球深部探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油气页岩气成藏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我国地质调查探测能力显着提升,星空地立体调查体系初步形成,航空物探等技术总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成功自主研制“海马号”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并取得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进入21世纪以来,地质科技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与52个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科联等国际性和地区性地学组织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百年来我国地质科技不断在创新中追赶跨越,终于跻身世界地质科技的潮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科技创新改造地质调查”的指导思想,把地质调查的过程变成科技创新的过程,推进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地质科技创新必须与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同步迈进。我们确立的地质科技创新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我国地质科技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五,部分重要资源环境领域地质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30年我国地质科技整体水平与跃居世界第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和地球深部探测等领域地质科技成为世界领跑者;到2050年成为世界地质科技强国。我们主攻的方向是: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地球深部探测、深海探测、大洋和极地地球科学考察、深空对地观测、页岩油气调查、铀矿调查、地热资源调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岩溶地质调查等,力争在这些领域构建地质科技优势。
  当前,要坚决贯彻中央“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决策和部党组“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部党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的各项要求,把地质科技创新摆在地质调查工作最核心的位置,推进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制定的关于促进和加强地质科技创新的11个文件全面落地,重点抓好7个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推进“三深一土”战略。围绕“三深”主要目标,科学编制“三深”科技创新方案,精心实施好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工程)、深海探测科技创新工程、深空对地观测与卫星应用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瞄准世界地质科技前沿,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加快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力争在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部分领域尽快进入世界前列。
  二是全力打赢四大科技攻坚战。围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的重大需求,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南方油气页岩气调查、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四大科技攻坚战。
  三是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支持六大战略。充分依靠理论和技术创新,引领支撑地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支撑服务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精准脱贫攻坚等国家六大战略。
  四是全力加强3项技术标准修订。按照以科技创新改造地质调查的要求,坚持“聚焦需求,科技引领,控制质量,强化应用”的指导思想,从技术标准入手,修订区调、矿调、环调技术标准。强化区调、矿调、环调的科学探索性,加强多专业综合技术方法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把地质填图的过程真正变成科学探索的过程。
  五是全力实施3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重点是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绘制全球76种元素地球化学图谱。岩溶环境大科学计划,重点是研究岩溶动力学过程、岩溶环境演化与岩溶碳循环、岩溶灾害防治及岩溶资源效应。青藏高原大科学计划,重点是创新大陆动力学。
  六是全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构建一个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和国际研究中心为支撑,以多种野外观测基地(网络)为基础的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要在建实建强地球深部探测中心的基础上,主导创建“深部探测与能源资源安全国家实验室”,同时参与共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要立足优势学科和特色方向,积极筹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岩溶动力学、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资源环境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资源与土地监控与评价、天然气水合物等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在发挥好已有的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3个国际研究中心创新聚集效应的基础上,积极筹建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等工程技术中心和青藏高原国际研究中心。通过强化地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使我国一批研究领域逐步在国际上实现“并跑”甚至“领跑”。
  七是坚持推进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一体化。要着力解决科学研究与地质调查长期严重脱节的老大难问题,各科研单位必须走进地质调查的主战场,区域和专业地质调查机构必须走进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要充分发挥地科院在协调推进全局地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大区地调中心继承和发扬传统学科优势,科学设计创新功能,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创建6个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要强化各直属单位的地质调查科技创新管理,建实建强各直属单位科学技术处,将地质调查等各类项目管理与科技管理职能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第三,地质调查百年就是一部地质人才成长与进步的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
  百年地质调查,推动地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始终是人才。正是因为百年地质调查人才辈出,才推动了中国地质调查事业日新月异。百年地质调查成果不断产出的历史,就是人才不断产出的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
  一要坚持“五问”、“五不唯”评价标准。突出对人才品德、能力和成果业绩的评价。对科技成果和人才,一问是否解决了能源、资源、环境、灾害或基础地质问题,二问成果是否实现了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三问是否促进了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四问是否促进了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五问是否做到了遵纪守法和清正廉洁。坚持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论文,不唯奖项。该标准必须贯穿于地质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
  二要坚持人才培养成长双通道。构筑管理和技术人才成长双通道,两者不可兼得,让技术人员安心做技术业务工作。技术人才通道,实施卓越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和优秀地质人才计划。地质人才实行岗位聘用制,明确岗位考核目标。
  三要坚持创新激励机制。我们既要用理想信念来激发地质科技人才的事业追求,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让地质科技人员合理合法实现“名利双收”。要把尊重人才与保障人才权益结合起来,改革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探索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度,探索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探索建立有利于地质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制度,并提高科研人员在成果收益分享中的比例,构建有利于激发知识创造和创新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四,地质调查百年是一部地质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传承和弘扬“三光荣”传统和“李四光精神”,着力培育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百年地质调查,一脉相承的是以优良传统为血液的地质文化。地质人以“三光荣”传统、“李四光精神”为前行利器,铸就了一座又一座彪炳史册的丰碑。百年来,地质人在地质文化和优良传统的浸润和传承中汲取力量,成就伟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继承“三光荣”优良传统,弘扬李四光精神,着力培育新时期地质工作者“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核心价值观。
  责任就是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地质人的贡献。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是当代地质工作者的庄严职责和神圣使命。责任就是担当,我们每一个地质人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立足岗位作贡献。要激发和保护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努力营造履职尽责、改革创新、主动作为、勇于担当、风清气正、宽容和谐的良好氛围。
  创新是地质调查发展第一驱动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和改造地质调查,同时要把科学普及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每个项目都要设立地质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的目标。
  合作是实现地质调查事业创新的关键。只有开放合作,才能完成大目标、形成大成果,攻克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必须依靠跨部门、跨单位、跨专业合作,对技术联合发力,集群攻关,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必须树立合作意识,围绕重大目标,联合国内外、局内外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协同攻关。
  奉献是推进地质调查事业不断进步的法宝。我们干的是公益性工作,从事的是科学研究,必须有科学探索和奉献精神。必须继承老一辈地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坚守信念,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厚积薄发。
  清廉是地质调查事业永葆青春的基石。新时期地质工作者要一如既往地淡泊名利、耐住寂寞,遵纪守法、廉洁奉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各单位要进一步落实“六个强力推进”和“八问”责任传导机制,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地调新百年已经开启,面对越来越近的强国梦想,我们要在国土资源部党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续写新篇、再创辉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肩负起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