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青春 点亮未来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侧记

2016年11月07日 9:38 269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10月16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圆满落下帷幕。在这场高手争锋的比赛中,地大(武汉)一批具有技能专长的学子崭露头角,用赛场上的挥洒自如和台前幕后的汗水,诠释着地质人永不褪色的热血与青春。
  全员参与  精心筛选出种子选手
  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于2010年首次举办,是一项专门面向地学高校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激励大学生学习和运用地学知识,推动地学教育改革,提高地学人才培养质量。
  比赛虽然只有短短3天,但为了这一刻,地大(武汉)20多名师生展开了长达一年的艰辛比拼。地质填图、野外勘查、标本鉴定……一步一步,艰难晋级。
  早在2015年7月,地大(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务处就在周口店实习基地对参赛学生进行了初步遴选。今年3月,面向全校进行了集中选拔,确定了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李四光学院和珠宝学院的19名大三学生,针对竞赛细则,开始进行系统的培训。经过近半年的集中培训后,最终确定了12名学生,组成了三个参赛队和一个预备队。
  作为参赛主教练的地球科学学院王国庆副教授,虽然孩子还在襁褓中,依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各项比赛的选拔、培训工作中。为了寻找培训用的典型岩石标本,赵军红教授带领岩矿系教师跑遍了大别山、内蒙古、北京等地。参赛副教练、地球科学学院刘嵘副教授说:“通过本次竞赛,学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拔—培训—参赛体制,这对提高地学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填图出身的章泽军教授已年过七旬,理应安度晚年,但在野外培训时,他却全程陪同,对学生野外地质技能竞赛方面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指导。他说:“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我的心一直系在学生身上,我要用我掌握的地学知识为学生保驾护航。”
  在野外,夜以继日地不断指导,就是任利民等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在室内地质技能综合应用、地质标本鉴定等方面,苏玉平、骆必继等老师均对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诠释了无缝隙育人的精髓。
  勇于实践  千锤百炼出全能高手
  如何在11小时内,依据野外路线资料,遵循1:5万填图规范,在电子地图的挖框处勾出地质界线、标注地质要素、作出图切剖面和综合地层柱状图,并完成一份优秀的地质报告?为了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参赛师生们牺牲了自己课余、周末以及重大节假日的时间,进行集中训练,暑期都没有回过家,反复做、反复改、反复实验。
  在学生们眼里,这12个人的团队更像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地球科学学院基地班的大四学生卢文华告诉记者:“每次备赛后,和同伴一起从北区机房走回西区宿舍,穿过长长的隧道,心中都充满了自豪感。想到自己是为了代表学校参赛才这么辛苦,再累也快乐。” 在这个“大家庭”里,他不仅要负责统筹协调各项事务,更要为自己的参赛精心准备。
  和其他十位早早获得保研资格的同学相比,玄泽悠、杨世琪两位同学决定参加此次竞赛,更多了些壮士断腕的勇气。为了备赛,他们把复习备考的时间一再往后推,坚持参训。直到竞赛结束,玄泽悠才长长地舒了口气。“不参赛我会后悔一辈子,以后走到哪里我都可以骄傲的说,我是最专业的地质生。”他笑着说。
  虽然最终没有进场参赛,但来自李四光学院的周志强一点都不气馁。他坦言:“有一点点失落,但我在备赛过程中对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我告诉自己,今后一定要更加扎实地掌握地学知识,这才是最重要的。”作为替补队员,他和杨世琪、蒋璟鑫一样,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天很早就到实验室辨认各类岩石、矿石、化石的手标本和薄片、光片等,累了就把凳子拼在一起,躺在上面睡一觉,醒来继续学习。这种情况几乎已成为每个队员的常态。
  作为团队仅有的两名女队员,周辰傲和岳娜笑到了最后。“一开始担心她们作为女孩子,适应不了这么高强度的训练,没想到都坚持了下来,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谈及这两朵金花,王国庆表示赞赏。在备赛期间,她们分别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将在地球科学领域探索得更深更广。通过此次志愿服务,地质学基地班的大四学生徐珍对地质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每一次野外都全身心投入,追求100米剖面的硬功夫,一厘米一厘米弄清楚,实验室里严谨操作,尽可能减少人为误差,不仅仅是因为坚持高标准,更是因为对真理的追求。”
  真金不怕火炼,在紧张的三天时间内,经过地质技能综合应用、野外地质技能、地质标本鉴定和综合地学知识与技能竞赛四个单元的角逐和比拼,卢文华和小伙伴们一举拿下团体一等奖、3项地质技能综合应用竞赛一等奖、2项野外地质技能竞赛二等奖、1项野外地质技能竞赛优胜奖、1项地质标本鉴定竞赛一等奖、2项地质标本鉴定竞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这次技能竞赛涉及的岩石学、古生物构造学、构造地质学等各学科的知识,竞赛题目需要花很长时间思考,也需要队员间的相互讨论相互配合。由于准备得比较充分,整体感觉还不错。”资源学院资源勘查与工程基地班大四学生高稳胜告诉记者。
  尽善尽美  确保竞赛万无一失
  为办好本次大赛,全面展示地大(武汉)地球科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实力,学校多方动员力量,成立了以副校长赖旭龙为组长的组织工作组。工作组下设业务组、会务组、后勤保障组、宣传组、志愿服务组、外联组、协调组、医疗组和安保组,全力以赴做好竞赛筹备工作。
  本次共有来自全国的54所高等院校、142支队伍、近650位师生参赛,将全面展示地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的成果。如何才能做到万无一失?比赛前夕,赖旭龙率教务处及各工作组负责人,先后实地检查了开幕式场地、竞赛活动场所、仪器设备、参赛队员住宿、餐饮等准备工作。在竞赛期间,各相关部门更是充分合作,把各项保障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了“东道主”,为大赛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据大赛志愿者、地球科学学院研一学生鲁成东透露,很多高校的老师向他反映,地大提供的硬件设施是一流的。他说:“在这个平台上,我不仅能同全国地学专业学生交流,还能很好地组织协调,干地质的信心更足了。”
  和组织室内比赛相比,组织野外实践的难度更大。仅为选择合适的野外考试线路,王永标教授前后十余次在黄石、大冶地区踏勘,对备选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测量,最终向大赛组委会提供了6条剖面以供选择。
  10月14日,近700名地质人会师,用智慧与活力点亮深秋,在我校主楼、信息实验中心、北区机房以及黄石大冶等地,上演了一场实力与智慧的比拼。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组委会副主任吴淦国对本次技能竞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次技能竞赛对地学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希望各地学类高校避免同质化办学,力求多样化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办出品牌、办出特色。”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