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成效综述

2016年09月24日 22:10 270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3年来,“一带一路”从提出倡议,到成为国家战略,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蓝图正一步步展开、一笔笔绘就。“一带一路”战略实施3年来,地矿工作在“一带一路”蓝图中找准定位和路径,地质矿产事业也在“一带一路”宏伟构想中开拓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今年9月9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西安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该中心正是在2014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发起成立,两年来开展了大量基础性、战略性地调工作,成为国土资源部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打造的地学科技创新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

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众多,能源资源丰富,矿业权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下一步还要支持在古丝路之源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矿业权交易所”,同时,要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泛国际合作网络和海量地学数据的优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质矿产信息平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矿业权交易提供信息支撑,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基地为核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学新高地”和“矿业经济新高地”。

这只是近年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地质矿产领域重大合作中的一个范例,在地矿“一带一路”中各方面合作新亮点不断应运而生。

“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合作成效初现

不久前召开的“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国际合作研讨会上,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表示,从2003年正式启动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工作,到2015年专门实施“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地调局10多年的努力,服务沿线国家矿业和产能合作取得初步成效。

首先是有力地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编制“一带一路”地质矿产图集,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一带一路”地质调查国际合作规划(2016~2030)》也编制完成,为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提供了决策支撑。

十多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与25个国家合作完成260万平方公里地质地球化学调查,为提高所在国基础地质工作水平、服务矿业投资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了全球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研究,编制地质矿产系列图件600余幅,划分找矿远景区900余个;搭建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与53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签署了100多份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合作项目协议,正在实施的多边或双边国际合作项目40多项;开展国际合作地质调查人才培训,为90余个国家的1000多名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了地学专业技术和矿产资源管理培训。

不仅在地质调查领域,刚出炉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16)》显示,“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系统深入开展国土资源国际合作,在参与国家总体外交、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支撑国土资源业务、完善国际合作平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引智和培训、健全外事管理制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服务支撑国家开放合作大局和国土资源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比如2015年,加强了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和秘鲁等矿业大国的合作;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和中国—蒙古博览会的总体框架下,召开了地质矿产领域相关会议;丰富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地质矿产领域合作纳入《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加强与埃塞俄比亚、加纳和安哥拉等国在地质矿产领域的合作;地质矿产与空间规划领域合作纳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推动与波兰在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及管理领域的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等国际地学研究中心的运行,进一步提升了地质科技水平。

“一带一路”战略中携手并进

当前,全球经济还在经历深度调整,地质矿业领域面临需求不足、融资障碍、盈利困难等挑战,传统动力有所减弱,新兴动力还在生成,全球矿业的供需结构、产业链格局、贸易及投资条件等都面临着新的变化和挑战。普遍共识是,“一带一路”战略向纵深推进,必将进一步拓展沿线各国矿业合作的空间,将各国在资源、市场、资金、产业、科技、人才等领域的互补优势,充分激发出来。

“各国矿业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合作发展是克服困难、开创新局的重要法宝。”去年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姜大明提出,坚持合作发展,要顺应世界开放合作大势,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关系,打造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要积极实施促进矿业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矿业投资营商环境;要加快构建重要矿产品供需对接协调机制,不断深化矿产勘查、开发、加工、贸易、投资、价格等领域合作,推动全球矿业产业链延伸;要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加强各国在资金、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对接,在市场、法规、标准上的协调,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互利发展、合作共赢。

细细审度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资源丰富,是全球能源资源供应优化配置的重要地区,同时,其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总体不高,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资源消费及增长潜力区,与我国的能源资源市场、资金以及技术互补性强,开展优质产能合作机会多、市场潜力大。当前,为应对全球矿业形势整体低迷,“一带一路”沿线资源丰富的国家纷纷调整策略吸引投资,矿业政策转向利好,矿业投资合作、地质工作孕育新机遇。

为此,钟自然提出,要坚持需求导向,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业部门和地调机构、以及“走出去”的中资企业进行需求对接,与商务部等形成合力,实现境外地质调查工作由粗放服务向精准服务转变,要坚持科技引领,在境外地质调查中充分利用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卫星遥感和地质信息等技术优势;坚持创新方式,构建“政产学研用”无缝衔接的地质调查国际合作机制。

今年矿业大会赴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业部门和地调机构负责人纷纷表示,愿通过建立和利用双边多边合作平台,开展地球科学联合研究、地质调查合作、地学信息共建共享,促进各国矿业合作,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全球视野中练好“三深一土”内功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观大势,谋大事,懂全局,管本行。在9月初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土资源部党组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制定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科技“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战略,其中若干重要任务,对服务支撑“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深海探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要。挺进深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迫切需求,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姜大明指出,实施深海探测战略,重点是要围绕“进入深海—认知深海—探查深海—开发深海”这一主线,突破制约深海探测能力的核心关键技术,进军深海科学和技术制高点。要加快整合科研力量,形成集团作战优势,整合国家海洋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科研和调查力量,与中科院、海洋院校和海工装备企业的相关研究力量协同作战,力争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及大洋极地科考领域尽快进入世界前列,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试采方面取得突破,成为该领域“领跑者”。

实施深空对地观测战略,国土资源领域到2020年发射21颗业务卫星、6颗科研卫星,整装建成技术先进、功能互补、协同作业的国土资源业务卫星观测体系。早在2014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代表我国政府正式将世界上首套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捐赠联合国,以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地理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星空”之下,国土资源部秉持开放发展理念,加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将为“一带一路”、“走出去”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保障,更好地助力我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