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之重器”必须练就看家本领

2016年09月01日 9:6 692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装备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日前正式成立,距离其组建方案正式批复不过半年多时间。在紧张而有序的节奏中,我国航空“飞发分离”尘埃落定。据悉,新组建的中航发是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注册资本高达500亿元人民币。

    如此大手笔向航发领域进军,为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布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乃装备制造业的尖端,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基础工业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能不能掌握这一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决定着未来我国能否掌握航空领域乃至经济国防安全的主动权。揆诸现实,相对于美、英、法、俄等国,我国航发机自主研发和批量生产能力还相当薄弱,在许多领域核心技术的掌握上还不太理想,通过组建航空发动机集团来攻坚克难补短板,势在必行。

    仰赖引进决非长远之计,国之重器不能受制于人。如果将各国发展看作擂台竞技,拥有核心技术就等于身怀绝技。与人过招,即便其他方面积累雄厚,若不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时候也可能被一击即溃。正因此,没有哪个国家甘愿将“制胜法宝”拱手让人。尤其是眼下,各国在核心技术上的比拼日趋白热,甚者还会相互围追堵截。我国曾长期受困于此:冷战结束后,美国联合西方国家搞“瓦森纳协定”对华实行高科技封锁,封锁范围和手段不断翻新。比如在半导体、芯片和超算领域,美国不仅自己严防死守,还千方百计阻挠别国对华输出,更对我们的研究动向紧密监控。诸多经验教训警示我们,必须横下一条心来自主研发,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经过多年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一方面,我国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在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自主创新具备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我国进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联发展、叠加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核心技术上要有自己的东西,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明明了解基本原理,也懂得该向何处用力,但在实际应用上却总是“差那么一点儿”。这“一点儿”,暴露的正是我们的突出短板——工艺路径不成熟。说到底,核心技术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它需要落地为工业标准和技术体系,最终实现批量生产。而这,并不是简单放大和推广。从原理性突破到实用性突破是核心技术的一道坎儿,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等方方面面都要考量,难度不亚于一次再研发再创造。知道怎么做,也能做得出来,还能应用开来,尖端科技的升级才能真正带动制造业及各个产业升级,融入到国家整个创新体系和发展进程中去。

    跑接力赛,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要有人接,核心技术研发也是这个道理。让创新驱动的引擎全速转起来,必须在创新模式上形成协同合力。此次国家级航发集团成立,正是对协同创新机制的一次“创新”。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链条上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各个环节衔接得不够紧密,极大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发展。用好改革这一“点火系”,突破原有的界限、壁垒,不容迟疑。就目前来看,“协同创新”不仅是指盘活国内资源,还包括用好国际资源。自主创新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最大限度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可广开“才”源让更多外国优秀人才为我所用。让各种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无缝对接,中华大地上的创新活力就会充分涌流。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注定是一个更艰辛、更具挑战性的事业。但唯其艰难方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方更显珍贵。敢于攻坚克难,走出一条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之路,我们必能装扮好自己的明天,掌握住自己的命运,托举起民族复兴的梦想。(汤华臻)

责任编辑:zt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